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金华 《海外英语》2011,(14):331+349
《语篇隐喻》一书介绍了隐喻在不同语篇类型中的体现形式及语篇功能。其中所涉及的语篇类型包括文学语篇、政治语篇、科学语篇、教育语篇、广告语篇和心理咨询语篇。同时该书也独辟一章专门论述语料库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扩展和应用。该书涉及语篇隐喻的多个领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对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地论述。  相似文献   

2.
基于思维和概念隐喻化理论和语篇系统思想,语篇可分为隐喻语篇和非隐喻语篇。隐喻语篇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系统。微观隐喻系统由隐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宏观隐喻系统则由微观隐喻系统构成。鉴于隐喻在语篇中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的作用方式,隐喻分为“篇章隐喻”和“修饰隐喻”,前者具有语篇建构和组织功能,后者为孤立词语修饰。“篇章隐喻”根据作用层面分为“表层隐喻”和“深层隐喻”:前者涉及语篇衔接照应,后者关涉概念和意义连贯组织。语篇分析分为两大维度: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在语篇宏观层面起作用的隐喻为“宏观语篇隐喻”,在语篇微观层面起作用的则为“微观语篇隐喻”。借助上述分类,可建构隐喻语篇分析框架,进而推动隐喻语篇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语法隐喻理论探究中,语篇隐喻的客观存在和概念始终具有较大的争议,并且经常不受重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首先从否定和肯定两个维度,总结当前语篇隐喻的各种观点。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别发生在短句范畴中通过词汇语法结构转变来表现的语篇语法隐喻,以及发生在语篇内涵层面,通过非结构类连接体制来表现的织篇隐喻。其中,主位对等和主位谓化都是语篇语法隐喻的范畴。而元信息关系、磋商语篇、语篇指代以及内部衔接等则是织篇隐喻的范畴。在研究语篇语法隐喻以及织篇隐喻详细内容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分析了语篇语法和经验语法这两种隐喻的共生性,及织篇隐喻和连接理论间的共生性。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7,(1):78-81
语篇是多义的,对语篇的理解是无穷无尽的,但个体对语篇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考察是语篇理解的一部分,是在特定层次和特殊视角的理解。隐喻可构成某些文体的特征,诗歌是语篇体现隐喻的主体。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纪伯伦之ON LOVE的隐喻分析揭示了在诗人的心目中爱是一个强人。这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检验,也是对该诗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的角度。根据Lako伍的理论,分析了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的叙事语篇(爱情是谬误)。通过对其中隐喻表达的分析。指出爱情臆喻不但有利于深化作品主题而且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应合,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手段。语篇的建构和理解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个思维认知的过程。从语篇的角度看,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既是语篇信息发展的要求,也是交际双方互动认知的结果。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从语篇组织和语篇理解两个方面探讨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7.
自从韩礼德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以来,语法隐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语法隐喻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其中,语篇隐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几乎从没有明确地谈论过语篇隐喻,他也没有把语篇隐喻纳入到语法隐喻的系统当中。然而,许多对语篇隐喻感兴趣的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除了概念隐喻和情态隐喻之外,语篇隐喻也应该被包含在语法隐喻系统之中。基于韩礼德的一致性理论和意义进化理论,作者建立了语篇隐喻的隐喻化过程的综合模式,该模式表明语篇隐喻的隐喻化过程包含两个过程:语篇化过程和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致式"和"隐喻式"这两个概念来自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由于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所以起到了语篇衔接作用。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式语篇在语篇连贯性上优于一致式语篇。  相似文献   

9.
语篇连贯一直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环节。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拓展了语篇连贯的研究。文章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奥巴马总统2010年国情咨文作为研究语料,试从由单个概念隐喻构成的连贯系统和由多个概念隐喻构成的连贯系统两个层面探究概念隐喻如何起到语篇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自建政治语篇语料库为基础,对中文政治语篇中的动物隐喻英译策略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中文政治语篇中15种高频动物之隐喻英译的策略,并进行了认知分析和解释。研究发现,这些动物隐喻英译时主要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策略:虎、蝇、狐、狼、骆驼、羊、象、黑天鹅、灰犀牛的隐喻英译时多使用直译;龙、鱼、马、牛、雁的隐喻英译时则更倾向于意译。  相似文献   

11.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重新匹配,是对经验的重新识解,也是人们识解经验的重要语义资源。科技语篇是人们对常识的重新识解和重构的语篇,语法隐喻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作用,从而发现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特点及语法隐喻和科技语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语篇隐喻指以独立语篇作为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现象,该独立语篇是解读后续语篇和特定语篇事件的引子和钥匙。语篇隐喻具有使语篇衔接自然,语义贯通的作用。论文对《战国策》中的语篇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语篇隐喻主要以一个源域投射一个目标域,源域向目标域采用平行投射方式。语篇隐喻通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故事,说明对一个事件的态度和认识,语篇隐喻常用于《战国策》中的叙事文或说理文中。  相似文献   

13.
以隐喻的语用功能分类为基础,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对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被普遍使用,但是隐喻使用的语用功能频率却不尽相同。美国政治语篇中较喜欢运用隐喻的外显功能,内隐功能明显少于中国政治语篇。两个国家政治语篇中隐喻使用的模糊功能基本一致。在隐喻语用功能的运作机制中,中美政治语篇中也出现了异同点,其中以外显功能的运作机制差异尤为明显。针对上述现象,研究结合隐喻的本质、中西方文化差异、政治的功能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是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隐喻对语篇主题发展、语篇连贯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篇的角度研究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语篇主题功能、语篇连贯功能,从而也能推动语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79):38-39
概念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鉴于以往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和句子层面,本文从隐喻认知与语篇界面着眼,对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进行初步探索。从语篇的层面研究概念隐喻,不但可以揭示概念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从而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隐喻本身对语篇起到组织和构建作用,在语篇层面上体现为形连和意连,而且隐喻语篇的框架结构表现为一定的共性,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一语篇的个案分析,显示了隐喻视角下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隐喻视角下的语篇分析有利于把握篇章构建机制,透析其内涵,易于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篇隐喻是由单位隐喻、结构隐喻和系统隐喻构成。语篇隐喻可以在上述三个层次得以实现。语篇隐喻机制包括两类,一种是“相似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本体、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同之处,这又可以分为“同形”“同构”“同态”三类;一种是“差异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凭借表达、内容差异实现隐喻功能。复杂语篇的隐喻分析程序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方法的综合动用。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主要体现在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尽管时政新闻需要遵从一定的写作原则,但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时政新闻也通过遍布其中的隐喻性表达实现了语篇连贯。对中英文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进行认知阐释,能从系统性、连贯性和文化性等方面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政新闻语篇的意义与结构。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5,(1):138-140
以一则英语经济报道为例,探讨了经济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概念隐喻如何构建经济语篇的语篇连贯。单个隐喻的内在系统性为语篇连贯提供了完整的内在结构及语篇信息流向前推进的框架,不同源域或不同目标域隐喻间的共有蕴含实现了隐喻间的语义连贯。通过对所选语篇的分析可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是构建经济语篇连贯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