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2.
李茜茹 《文教资料》2011,(29):12-13
刘克庄作为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在诗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宋代本身还是理学占主导思想.但由于帝王的尚佛、道二教。佛、道二教在宋代兴起。这种大的时代背景贯穿宋代。同时,刘克庄生于理学世家.又师承叶适、真德秀,对他诗学创作以理学为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另外,母亲崇佛,也对刘克庄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而刘克庄本人对老庄又很感兴趣。他认同道家对自然的认知。这些因素的共同交织.使刘克庄形成了以理学为基础,兼容儒释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韩学产生于唐而未能大盛于唐,然至宋卒能大行其道,并从此蔚为大观,奠定了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与唐宋不同的历史背景有关。韩愈之名位及其学说在唐代不被重视,这与唐代“重武轻文”的基本国策以及李唐宗室自帝王以下崇佛佞道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有关。韩学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在于儒家礼治,而儒家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宋太祖能以历史为鉴,一开始就定下偃武修文的措施,从而成为宋朝历代皇帝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国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对儒学之中兴及理学之衍生,无疑形成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从而亦形成韩学大盛于宋的客观条件。因此,宋代佛、道二教地位大不如李唐,而儒学却一扫唐世之衰疲而风气大振。三教地位的根本转变既由中国的哲学思想史内在发展规律的演变所决定,同时亦是统治者的意向直接影响社会思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佛、道二教既不能与儒学比肩,惟有附丽于儒学,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以儒学为中心的三教融和学说——宋代理学。  相似文献   

4.
三教合流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的反映,提倡一种“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精神。宋代帝王顺应了三教合流思想,采取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宗教思想为辅助手段的方针,允许佛道二教的均衡、适度发展。使得宋代帝王的宗教思想呈现出功利性、多重性、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朝统治者依据文化多元发展态势,制定并推行多元文教政策。一方面,官方积极推行兴儒政策,将儒学奉为教育之基。另一方面,官方积极扶持佛道二教发展,以笼络宗教人士,控制宗教势力发展。同时,政府借助一些当世鸿儒开办私学的优势和基础,出资建设学馆,以作为分科教育机构。这种倡导兼容并包的多元文教政策促进了南朝多元文化的发展。儒学得以逐步走出发展低谷,走上复兴道路。佛、道二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佛教在南朝时期大放异彩,发展势头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文学、史学、医学等领域在这种教育政策下,也得以较自由、快速的发展。南朝各文化领域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相似文献   

6.
高桥音乐会为佛传音乐会,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却由佛入道,改革开放后又由道归佛。这种形式上的变迁展示了冀中农村佛道信仰的包容性、功利性与世俗化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种佛道信仰变迁,其原因就在于佛道二教在本质上的相通以及社会政治和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宋一代,士大夫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文化性格,体现出注重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与满足。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士大夫优厚的待遇和最高统治者劝导臣僚“厚自娱乐”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注重利欲满足的本性密切相连;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贵贱无常趋势的增强,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行的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思潮,也是宋代士大夫主活世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考证宋代潮州二位高僧(道隆、慧元)的生平、道行,为潮汕佛史提供史料。  相似文献   

9.
隋唐以来佛道畅行,严重冲击传统儒学。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宋代儒者挺身而出,他们以维护儒家正统地位为己任,吸纳佛道的精华,推出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倡导的“正心诚意”“存天理、灭人欲”均存在一定积极意义,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也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理学家们著书授徒、为民请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大官僚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推动下,理学最终被最高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官学  相似文献   

10.
“守一”作为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在《太平经》中有突出的介绍。汤用彤最早从佛道关系角度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来源,认为其“窃取”于佛家禅法。道教学者饶宗颐、李养正分别提出了不同意见,饶宗颐认为佛经中的"守一"是格义的一例,李养正同意格义之说,并指出佛经和《太平经》中的“守一”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两汉之际佛道二教的教理特点,联系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加上对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内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饶、李二位先生的观点是较为允正的,《太平经》中的“守一”不可能“窃取”佛家禅法。  相似文献   

11.
佛道之争由来已久,至唐达到高潮。从初唐到晚唐,有唐一代佛道两教的斗争激烈与缓和交替出现。唐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内容多有反映当时道佛故事广泛流传、僧道斗法之社会现状,从中可以以一斑窥全豹,了解唐代佛道争锋的大致情况。佛道争锋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互相仇恨,递相贬斥;二是僧道斗法,法法灵验。  相似文献   

12.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13.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佛道二教与理学产生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论述。如人教版认为,理学是儒学融合佛道二教的产物;人民版和岳麓版与之相反。认为理学是儒学在与佛老思想相抗衡过程中产生的。面对两种相反的说法,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提出,哪个观点更符合历史事实呢?本文简要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张商英是北宋末年绍述新政的中坚,兼为宋代佛道二教最积极的外护居士,在中国居士佛教史以及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生卒享年迄今尚无定论,从外证和内证的角度考察,张商英应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十一月壬午日,享年七十九。其他所谓卒于“宣和元年”、“宣和四年”以及享年“七十八”、“八十一”的说法,皆缺乏必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丘浚把天当作最高主宰,强调“神道设教”,一方面肯定阴阳灾异说,另一方面又否定符谶说,这很少见。丘浚抨击佛道二教,无论是在精英文化还是在大众文化,都试图要消除佛道的影响。但丘浚与不少隐士、道士及僧人都有交往,留下不少诗文唱和,其中既有对佛道的批评,又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旁行”“敷落”在儒典中指“佛道”二教,并考察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依附儒道而又与之相互吸收、对立、融合的过程。道教和佛教作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其兴盛与衰微的直接原因还是封建王朝上层统治者的崇抑策略。唐前期王朝对佛道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高祖太宗兼容并蓄.则天极力崇佛.玄宗醉心道教.大多导源于他们的政治功利.当然与其个人信仰亦有一定关系。佛道斗争的同时,也伴随着融合趋势.至宋明时.终于形成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