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已经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大量演唱技巧和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中,其与我国传统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演唱技巧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本文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现状、传统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进行概述,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戏曲文化传统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进程中,王国维、吴梅、齐如山齐名。齐如山的戏曲理论,弥补了王国维、吴梅剧论实践性不足的缺憾,进一步深化了对戏曲构成原理的认识,推动了近现代戏曲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折子戏的成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戏曲抒情特性和表演技巧化的体现,二是戏曲点线结构演进的必然,三是戏曲艺术对明代前中期精神伦理化的反动。折子戏是传统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演进,是戏曲艺术应对明代社会的新变而做出的一种积极调整。折子戏这一艺术形式在当前的戏曲艺术改革中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戏曲的认识上,王国维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把戏曲当作“一代文学”、“纯文学”的代表来考察,从动作性、代言性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还戏曲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宋元戏曲史的基础研究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实证主义和传统的经学即乾嘉朴学的方法;相反吴梅则可以说是传统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较王国维研究,吴梅在对戏曲的认识上同样用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看待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致性却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戏曲历史的全貌。总的说来,吴梅在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戏曲史资料建设方面的功绩不如王国维,但是与王国维从纵的历史方面进行考察的特点相比,吴梅的戏曲史观更具有联系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情况及联系其他文艺形式的横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6.
胡亮  王东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78-180
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音乐创作吸收了民族、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大量运用了现代西方作曲理论,使现代戏曲音乐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戏曲音乐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民族声乐是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戏曲精华,尤其是在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方面,传统戏曲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断的研究和应用戏曲演唱技巧和风格,有助于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作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历程,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演唱技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艺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声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与传统戏曲植根于同一民族土壤,在演唱方面与传统戏曲实现了相互借鉴和糅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并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9.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普遍娱乐形式,其生存土壤在当下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挤占,出现了所谓的“戏曲危机”,为了挽救传统戏曲,在“推陈出新”的政策背景下,一大批传统剧目被重新改编后搬上舞台,虽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传统戏曲的改编仍困难重重.此外,当下电子媒介对改编提出的新要求,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本色论”是明中叶以后剧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理论核心,也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徐渭的”本色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他的“本色论”既是对宋元南戏优良传统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明初以来盛行于剧坛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不良风气的深刻批评,为后世戏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正式出现了艺术本位论,以余上沅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立足艺术本位和戏剧本位两个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戏剧进行了重新评述,并试图从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规划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艺术本位意识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观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审美非功利性的认同从文学领域延伸到戏剧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阐析中国话剧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其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戏曲等舞台艺术有极大的差别,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又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有互相借鉴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通俗音乐中戏曲元素的使用,举例说明戏歌、京剧流行乐和中国风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变化,阐述了这种音乐现象的社会效果以及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凭借着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成为传统艺术的优秀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戏曲传播背后的若干问题逐渐显现。以B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用户主要分布在18~35岁,此类年轻用户的传播方式多元,方法创新,内容涵盖丰富,粉丝属性明显,弹幕互动自由,对戏曲的传播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意义非凡。但其中也存有些许问题,例如弹幕标准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浅谈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北宋,完备于元明。明清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剧种繁多,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怀梆。怀梆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