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掩着的门     
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叮嘱员工;“谁也别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说明为什么。大家记住了,谁也不问为什么,谁也不去8楼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又招收一批员工,总经理如前交代,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嘀咕了一声:“为什么?”“不为什么。”总经理严加训斥。年轻人好奇,众人责怪:“别拿自己的饭碗开心。”可年轻人来了犟脾气,他上了8楼,轻轻地叩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着  相似文献   

2.
腾飞 《新闻天地》2006,(10):28-31
如今,已经过完9岁生日的小男孩陈绪,在见到生人时都会害怕地发抖。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或者轻微的响声,都会马上瑟缩到屋子的一隅,颤抖着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别把我送人呀,别不要我呀……”“妈妈,你能等我睡着后再把我送人吗?”听到自己的孩子可怜兮兮地哀求自己,作为母亲的陈波心碎了,她一边抽泣一边安慰着小陈绪:“不哭了不哭,乖孩子,娘怎么舍得把你送人?”意外之喜,喜获“爱心”承诺家住黑龙江省铁力市的陈波是该市乳品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陈波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婚。离婚后陈波、和她不到3岁的儿子陈绪还有已经74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文章自己的好”,这也许是凡动笔总要花一番心思的缘故吧!过去,我也是这样,总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写的东西有所改动,哪怕是个别字句也不忍割爱。可近些年来,当我和报纸、电台打上交道后,渐渐地改掉原来的想法,反倒养成了“多写多修改”的习惯。记得前年《镇江日报》登了一篇抨击“意识流会议”的议论,我有感而  相似文献   

4.
《出版经济》2002,(5):56-57
他砰地把门关上,吓得腿都软了。门外的王太太砸着门喊起来:“王小宾,你在干什么?你给我开门!开门呀!” 殷红从后面过来见王小宾吓成这样,很是奇怪,王小宾哆嗦着说:“我太太来了。” “啊?”殷红也惊跳了起来,赶紧手忙脚乱地收拾自己的东西。王小宾还在一旁惨叫着:“天啊!这次我惨了,死定了!……你快躲起来!” 殷红拎着自己的衣物,根本找不到可以躲藏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6.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7.
“因为不愿意看见我所珍重的东西在主流市场里消失,所以,我们继续守着自己的书店。”这是许多独立书店老板的心声,也是这个信念,让他们在大型连锁书业的夹缝中另辟生路,坚持小众的精神,开创另一种不同型态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做为一名靠自学起步的业余通讯员,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有过许多的经历,每一次经历都值得品味、值得珍藏。 去年初秋,平顶山市流行一种新的装饰品——艺术玻璃。各种艺术玻璃店相继在街头冒了出来。我决定采访一下,写一篇消息。 我在街上转了大半天,也没有走入一家店内。原因是自己生来性格内向,又死爱面子,咱进去不买东西说是采访,又没有什么证件,人家要是不搭理那多难堪。但又总有些不甘心。最后,终于横下心来,只管进!我怀揣一颗“咚咚”跳的心走进一家店内,用微微发颤的声音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谁知,店老板热情地让我入座,并倒上一杯茶水。这种气氛,一下子让我放松了。简单地说了几句客气话后,采访开始。这时,我发现老板倒有些紧张,说话的语气不如刚才流利,表情也有些凝固。我放开了,提出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走进“垃圾村”“那冒着浓烟的地方就是垃圾村,那里每天都有人在焚烧垃圾,捡垃圾的外地人都住在那里!”青岛市李沧区南庄村的村民徐加开说,“这附近几个村的工厂都向那里送垃圾,还有其他地方的工厂也向那送(垃圾),他们都有自己的垃圾车,都是晚上送,每天有十几辆吧。”走进南庄村的后山,也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垃圾村的地方,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令人窒息、充满刺激性的气浪。那是一种塑料、橡胶、纸屑混合各种垃圾焚烧的气味,整个村庄的上空弥漫着一层淡黄色的烟雾。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在一堆堆高耸如山的垃圾堆上紧张地翻捡着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去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巩留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办公室里,一位农民送来一封“感谢信”,并悄悄地说:“赵局长,你帮俺办了录像放映营业执照,达是俺的一点意思,以后还求你多给帮忙。”赵鹏元把“感谢信”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五百元人民币。他马上把它退还这个农民,坚决地说:“你把钱收回去!批营业执照是我的职责,如果不符合国家规定,你送什么我也不批。”但这个农民执意不肯收回,还说“现在办事都兴这个”。赵鹏元反复给他讲道理,并且严肃地告诉他:“你要是不收回,我们要通知工商机关吊销你的营业执照!”农  相似文献   

11.
贻笑大方     
王行长房间的茶几上放了一盘水果,何小晴也不客气,自己拿起一个桃子吃。她能听见王行长在卫生间的撒尿声,“小何,桌上有水果,你不要客气,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点儿!” 何小晴大口吃着桃子:“我知道!我长这么大还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客气呢。” 王行长冲马桶的声音,“你洗个澡不?我给你放水。”  相似文献   

12.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13.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4.
潇洒爬格子     
有位编辑老师曾送我一句话:女人搞写作,越搞越虚荣;男人玩写作,越玩越浅薄。不过,我目前还距“玩”到那种境界差之十万八千里,所以体会也没有。但我心里却十分清楚,写作对我来说,确实是份异常清苦、艰辛的事业。尽管它是业余的。 当我的穷思竭虑终于变化成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铅字时,我也正在不知不觉中典当着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潇洒、健康,与青春气息,并无可奈何地日益削瘦下去。 善良、耿直的性格,使我在当今社会中处世日渐艰难。可是每当我捧读到那一篇篇呼唤真善、抨击时弊的灼见文章时,又难免要激动、亢奋不已,并常常偷偷地为自己能“出于污泥而不染”暗自欣慰庆幸。尽管一位署名“石子”的朋友来信说“习文者心善命苦、发财无望!”但我却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并大有誓死不悔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周一早上十点钟,你正穿过走廊要去做一件自己可支配的任务——一项你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正当你沿着走廊走过去,另一端迎面而来的是乔治,你的部属。当你们在走廊上打照面时,他说:“早安!老板。对了,我这里有些问题。” 这句话立刻让你停下脚步。大家都知道你不是个逃避问题的人,这也是你能够一路升到目前这个职位的原因。事实上,你的老总经常称赞你:“你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6.
一天,圣日公司派韦伯去一个农场送资料,农场主是一位40多岁的男人。办完公事后,两人散步时,这位黑人大叔问韦伯:“小伙子,你在公司干得怎么样啊?”韦伯苦笑着回答:“不是很好!公司里像我这样的人有上千个,就算我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业绩!”黑  相似文献   

17.
凡搞几年新闻写作的人,也出过一些力作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哪就是时间一长易患“新闻疲劳症”,有股厌烦之感。因而让许多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当别人捕捉写到报纸上时,自己又拍大腿自嗟自怨:我也觉察到的,为什么没有动手呢! 这个问题(或叫毛病)我也犯过,深有体会,细究起来,克服它并不难,关键是要经常想想当年自己奋斗拚搏出土的“第一篇”见报稿有人称之为“处女作”,对治治新闻疲劳症有好处。记得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在我眼里满是新鲜事,正是山新水新人更新,走路碰到新闻,村头巷尾听到新闻,田里场上到处都有写不完的东西,说实在的前几年。在我笔下出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村头新闻”,可近年来倒又感到没东西写了,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19.
随笔     
你才是宝贝 网络泡沫刚破碎那会儿,大家最怕有人揭自己曾经在网站混过的老底。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在路上遇见一个熟人向他打招呼:“你好,CEO!”我朋友就急了,狠狠地回了一句:“你才是CEO!”之后仍不能解气,又添新词儿:“你全家都是CEO!”吓得那熟人落荒而逃。 也就在去年,南方一家体育报纸搞出了一种叫足球宝贝的东西,很受大众欢迎。  相似文献   

20.
薛宝海 《视听界》2007,(4):111-111
1999年6月7日中午,北京,木樨地宿舍,我一个人喝着啤酒,静静地看着正在播出的《幸运52》。在最后时刻,当那位男选手听到“199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哪国举办”时,紧张地看了一眼大屏幕上的商标数(他在确认自己是不是再答对一道题就算获胜),然后大吼一声:“法国!”随着这声喊叫,李咏也激情四溢地大声宣布:“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