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语言的惯性如果可以测试,我以为"有的……有的……"的惯性最大。你随手翻开书,就能在那些经典的课文里发现。《五彩池》——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相似文献   

2.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4.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  相似文献   

5.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说明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以便更生动地来表现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它的运用范围很广,修辞效果也十分出色。写景时运用博喻,能使景物特征更鲜明,描摹形状,生动如绘。如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便把雨丝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在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写景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淡淡月色中荷塘上许多美丽的景物,又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无不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理想的、美的“另一世界”里。辨析比喻在《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运用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二是运用比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诗的意境。发现并掌握比喻的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和理解作者。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就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  相似文献   

8.
作文技法 美化作文的技巧有很多,景物描写一直颇受评卷者青睐.细细品读近年各地的考场满分作文,你会发现,景物描写几乎是它们共有的亮点.有的以景物为写作对象,泼墨如云,景物美得让人惊讶;有的以景物为线索,巧妙穿插,内容情景交融;有的在景物描写中引入修辞,有的从景物中引出哲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语言无不异彩纷呈.这样的技巧,若能成功地运用一种,文章会顿然生色;综合运用,语言会霞光满天.由此文章获取高分甚至获取满分,或许也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9.
【习作要求】新疆的王磊同学写给好朋友李阳的信中不但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而且介绍了家乡古老的风俗。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也有与众不同之处。请以书信的格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创意一法】巧用比喻来写景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  相似文献   

10.
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学生往往是从课文表面去理解认识景物,很难达到身临其境,从中体会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的目的。如何才能学好景物描写的课文段落呢?  相似文献   

11.
《看月食》     
这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课文,重点说明了月食过程及其发生的原因。教学时,可抓住两条线索: 一是月亮形象的变化。发生月食时,月亮由“圆圆的”“大玉盘”,到“好象被什么咬去了一块似的”,到“成了小船一般,象镰刀,象眉毛,象弯弯的细钩……象一面锣”的演变过程。再到月亮复原还旧,整个过程写得清楚明了、形象生动,使没有见过月食的同学读了也大致能了解月食是怎么一回事。而这些又都统一于“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清月食的整个过程。在此全过程中,紧紧抓住月亮“形状”和“光亮”的变化仔细观察,运用精妙的比喻具体形象地描写变化的特征。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自  相似文献   

12.
教学生学写比喻句一、联系课文,认识比喻句。首先我向学生发问:有谁能从课文里找出含有“……就像……”“……好像……”“……像……似的……”的句子?找出后,读给同学们听。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  相似文献   

13.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做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  相似文献   

14.
据说曾有一位教师,拿着一支粉笔问学生:“你们说粉笔像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像火箭,有的说像蜡烛。老师摇摇头说:“你们都没说对,粉笔像宝塔。”于是要学生把它背下来:“粉笔像宝塔,粉笔像宝塔”。为什么不能象蜡烛呢?粉笔不但外形和颜色似蜡烛,而且还具有与蜡烛同样的奉献精神,多形象的比喻,却被老师否定了。如果老师只会按预定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去要求复杂的学生个体,怎能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知识大海及现实世界呢?把学生都培养成这种“人云亦云”的小鹦鹉,哪来的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呢?哪还有敢于否定前人的错误学说,建立起自己的正确学说,为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式的人物产生呢?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7.
<正>《哇啦哇啦报》消息,信不信由你:《哇啦哇啦报》的小记者激动地给远方的朋友挂电话:“哎,我现在云南,这儿有片土林,实在是太漂亮啦!”朋友笑哈哈地纠正:“说错了吧你,把云南著名的石林说成了土林!”小记者赶紧解释:“不是那个石林,真的是一片土林耶。形状也很奇特,有的像宝剑直冲云霄,有的像宝塔巍峨屹立,有的像威武的勇士,还有的则像婀娜苗条的少女……风景几乎和石林一模一样,乍一看还真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又来到了石林风景区呢。”  相似文献   

18.
《五彩池》(第七册)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景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  相似文献   

19.
从两篇课文看老舍的佳比妙喻成都市大弯中学黄祖泗老舍先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而大量运用“比喻”辞格又是其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人仅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疏疏地撒下一网,便获得精妙的比喻一千多条。老舍先生在《老牛破车·景物的描写》一文中说道:“精确的...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段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