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全面内战爆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过“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并曾试图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专制制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局面。但是,在事隔二十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和平民主新阶段”这个由当时党中央提出来的革命口号,却被林彪、“四人帮”重新翻了出来,别有用心地颠倒为刘少奇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同志提出革命的两手策略,“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即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革命口号;同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谈判的方针.以后,又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阶段”作为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口号.关于这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刘少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十分丰富,他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思想。学习和研究刘少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早在建国之初,刘少奇就指出:“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刘少奇选集》下卷,60页)他在强调“经济建设已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的同时,强调“民主化与工业化是不…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捏造材料,大造反革命舆论,蓄意对刘少奇同志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在他们发动的对所谓“党内和平论”的批判中,极力散布的一种谬论是:奉行斗争哲学的共产党内是不能讲和平的,讲了“党内和平”就是背叛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就是推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党内和平论”。这是林彪、“四人帮”硬给刘少奇同志拼凑的一条“罪状”。只能讲斗争、不能讲和平团结在党内外的流毒很深,影响恶劣,我们决不能低估。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已为刘少奇同志进行了彻底的平反,但林彪、“四人帮”所散布的这种修正主义谬论亟需彻底清除。这是关系我们党建设方向的一个重大理论方针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两面旗帜。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两个口号,仍然为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因此,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一,民主和科学,是怎样提出的?它的性质是怎样的? 二,两个口号在“五四”时期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两个口号在今天有了怎样的发展?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作为一种新理想主义学派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颇为流行。从文化层面剖析,“民主和平论”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现,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战略,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大民主观评析刘晓武“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响彻云霄、传遍神州的口号,那就是“大民主”。“大民主”造成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大践踏、大破坏,对广大人民来说实在是大不民主。这一口号是怎么提出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一口号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曾激励着人们胜利前进,是新文化运动的锐利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六十年了,新文化运动也已成为过去,但是这个口号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赋予的新的内容,有着没有成为过去的东西。民主和科学本来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对欧美资本主义文明起过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激进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我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度合作,也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两度合作,都大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而两次大的战争,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创伤。为此,我党总是一贯主张以和平民主方式来解决两党间的争端,不愿诉诸武力。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提出的“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以及为争取实现此设想而进行的“重庆谈判”、“停战谈判”和建议召开“旧政协”等斗争,乃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争取和平解决两党争端的一次最大尝试。  相似文献   

10.
李佑民 《考试周刊》2009,(25):229-230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直是我们党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发展民主”的问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口号为宣传工作服务是刘少奇宣传工作的特色之一。刘少奇认为,口号在宣传工作中具有凝聚、鼓动、导向作用。在宣传工作中运用口号必须坚持党性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口号的实施策略必须坚持口号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刘少奇关于口号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宣传工作中运用口号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策略等思想,对今天党的宣传工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孩子出现问题前进行空泛的说教,或是孩子出现问题后进行严厉惩罚。教师习惯性地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但学生往往抵触反感,经常“就要那样干”。老师们常常喊着“新德育”的口号,却始终走在传统德育的路上,导致德育效果不佳。为此,南江县长赤镇小学提出“美格少年养成策略”,实施“导练励”相融的操作体系,方法上指向“培育”和“生成”,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塑造最美自己,遇见最美自己。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新四军开赴华中敌后战场,由于国民党借“合法”、“统一”等名义压制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以及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不良影响,广大干部群众对“合法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敢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刘少奇到达华中后,全面论述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指出了建立和巩固合法政权的具体步骤,使华中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起来,虽然刘少奇忽略了一定条件下合法形式的必要,但他的思想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我党统一战线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积极探索,其中最可贵的是提出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中心任务,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一、建国前后考虑方针政策的着眼点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刘少奇就从宏观上研究新中国建设这个新课题。1948年12月,刘少奇就讲到:“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就要开始了。”(《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44页)“要提出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领导世界、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以武力或“柔性”施压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而使得民主失去了原有意义,变成“危险的民主”。“适应型民主”对美国与阿拉伯世界都提出了要求,它的实施对中东的民主化进程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坚决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时,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和平发展时期的革命”(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历史时期的革命)的科学命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新问题,有很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探讨、论证和宣传。  相似文献   

17.
吴巍莹 《幼儿教育》2004,(12):24-25
现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为迁移而教”。为什么要为“迁移而教”呢?心理学家认为其目的就是要让学习为“迁移而学”“学以致用”,也即学习应用相关的先在经验或既有经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不断应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先在经验一次次地与新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这样,学习不仅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而且也使先在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当先在经验发生变化时.学习的迁移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刘少奇教育思想是刘少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新发展。她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并完善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刘少奇教育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学会参与”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学会参与”教育的提出(一 )“学会参与”教育提出的背景教育总是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 ,而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不相同。在计划经济时代 ,社会需要具有“服从”精神的劳动者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仅有“服从”显然是不够的。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 ,我们认为 ,“参与”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1985年 ,第 39届联合国大会对国际青年年提出的标题口号为“参与、发展、和平”,并把“参与”作为首要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权威性的报告中指出 :“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 ,以尽自己最大的责任 ,这不仅保证了集体…  相似文献   

20.
张治中(1890~1969年)是国民党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真诚主张实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现民主政治。对国内问题,力主以政治方式解决,促成和平,并为此而往返奔波,留下了“三上延安”的历史佳话及“和平将军”的美称。张治中又是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处在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夹缝中,他既是国民党的要员又是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因而其活动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