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生态课堂,受到了教育教学机构的高度关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语文生态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实质、语文生态课题模式的基本流程几个方面出发,论述了这一新型课堂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高职生由于自身先天条件的薄弱及周遭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人格上往往存在较多的不足甚至有被异化的倾向。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就语文教学在高职生人格塑造中的必要性,及从语文教学主体、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写作教学生态、校本课程生态建构方面详细探讨了其对高职学生人格完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长春市南关区的语文名师,我时刻走进课堂,主要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生态化评价策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建构的习作教学生态化的研究,有如下的点滴尝试。一、建构生态课堂,探索语文生态化习作理念建构生态课堂,探索语文生态习作理念,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建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生态化的观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本文就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优点和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措施展开论述,通过教学事例分析如何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绿色,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平衡性、生态性的特点。语文教学生态构建可以以生活为源、以平等对话为手段构建起主体生态,从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班级语文教学环境、家庭语文教学环境、社会语文教学环境构建出客体生态。从而,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将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网络。  相似文献   

6.
徐樑 《语文学习》2023,(7):9-12
<正>近年来,对“语文真问题”的讨论如火如荼,各种前沿名词层出不穷。但换个角度来看,很多讨论往往立足于理想化的抽象模式,而缺乏对当下语文教学实际生态的了解。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不揣冒昧,抛砖引玉,以呼唤对“语文教学生态真问题”的研究。一就笔者的观察而言,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态中至少存在着两个逐渐变大的剪刀差:首先是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相似文献   

7.
受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的影响,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态阅读课堂的构建,就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迫切需要。构建小学语文的生态阅读课堂,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态阅读的相关理论,引导阅读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真正形成动态开放的生态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与推进,语文教育愈发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及长远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以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剖析,启发教学新思路,拓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途径。本文借助生态学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面向语文教学根本,反思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试图从生态学教学理念中获得教学智慧,汲取教学启示,寻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改善小学语文教学非生态现状,追求小学语文生态化理想境界,创造人文、生活、绿色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态课堂教学是推行教育新政的具体实践,是教育体制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师们的初衷和目的。本文根据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解,对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试对以往语文教育彰显出的生态教育功能和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生态教育价值体现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对语文教育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价值的思考,以促进语文教育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的重要措施。新课改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生态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亮点在于体验教学,采用生态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结合苏教版实例来探讨高中语文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生态课堂彰显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特征,但是生态课堂也必须是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这就需要强化生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本文试图以《皇帝的新装》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谈谈确定适中的教学目标以及生态课堂上向目标冲刺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态课堂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的一个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提升学生素养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话题。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科素养的理念,采取相应策略,以生态语文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系统化、科学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学科素养下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分析学科素养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探讨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与特点,并深入论述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关键要素和实施策略,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生态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生态教育思想和"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等古老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进行的区域协作和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该研究以"教育即生态"为基本价值判断,探索并形成了"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语文即成长""语文学习是学习场中各因子互为主体的浸润过程"等一系列"生态语文"的理论体系。"生命""生活""生长"等成为生态语文教育的主题词,从这三个  相似文献   

15.
刘增爱 《文教资料》2012,(18):122-123
中专语文美育目标的定位是中专语文美育的定性问题,它关系到语文美育的层面及美育方法的选择。作者认为中专语文美育定位为:"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以培养审美创造力为辅",培养的是"生活艺术家",中专语文美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美读法、鉴赏法、作文法。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学生的生态自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礼林 《文教资料》2012,(31):51-53
当前常态下(指非公开)的农村职中语文教育,课堂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严重割裂,这种割裂直接造就了课堂“花盆环境”,、这个极为封闭的系统,使维系课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这样的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育生态观呼吁我们打破“花盆”环境,让整个世界成为语文生态课程的外部生态系统。首先,改变教室空间,让教室成为“微型语文生态园区”。其次.拓展课外阅读视野,让人类文化世界成为“大语文生态园区”。再次,淡化功利意识和应试意识,让“大语文生态园区”中的语文生态课程成为一种享受。最后,二度开发教材,让语文生态课程的内外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交融,永远如一泓活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意即维系一个生物或生物链的稳定存在,保持生命活力的各种基本的自然属性。生态的破坏,就会带来生命体的无序、杂乱,丧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其危害的严重性已为我们人类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也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教师、课本(读本、教本),是三位一体的。个人与生活,是以听、说、读、写几种基本形式,建立广泛联系的,且最终是以语文学习,促进人个体的生长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用生态观去研究语文学习的本然规律和语文对个体生…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0):36-37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日益严重,虽然国家在建设发展中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恢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未来发展中要想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应该从小学教育入手,让学生通过深化对于环保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入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生态是指语文学习是动态生成的 ,它的各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学习生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语文学习过程中各个要素不断发生变化、相互产生作用。改革语文教学就是要激活这些促进学习发展的作用 ,抑制那些妨碍学习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语文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审美原则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态美的思想和意识,用生态美的眼光来评价对象的语文审美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生态审美意识的培养:1.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自然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人类几十万年的发展是以与自然的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