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人们摆脱语文工具论对课程观的束缚与限制时,对生命课堂诉求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取向,把人的自身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并力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演绎人的生命内涵、价值与意义。其中,学生的感情体验就成为语文生命课堂的内核之所在,更会成为一种构建生命课堂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性和情感性,关注课堂情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充满激情,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学科,它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充满活力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性和情感性,关注课堂情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充满激情,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学科,它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充满活力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活力课堂能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下充满活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满兴趣、积极探索。教师要学会用感情带动课堂,用兴趣激活课堂,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及其独有的特色,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有着生命的灵动。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作文的本真。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其教学要求也随之而改变:要求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潜心阅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是感情的交融。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活的再现,是生命的灵动,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课堂的新变化,新理念,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学科,跟生活有着血肉关系。而目前的现状却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过分强调课本与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向语文世界的桥梁,让学生的生活及情感世界和课文的感情世界相融合,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有着生命的灵动。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作文的本真。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其教学要求也随之而改变:要求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潜心阅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是感情的交融。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活的再现,是生命的灵动,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课堂的新变化,新理念,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变成了语文课文的分解工具,拿到一篇课文,要么是分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追求个性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叶澜教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教师的上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本文针对传统课堂语文教学的弊病,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观念,通过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交流,从而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生态课堂是在充盈着生机与智慧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文本和谐共处,各自绽放生命本色的课堂。在推进生态课堂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过犹不及的失度现象:感情朗读的缺失、合作学习的失效、评价语言的失据。笔者以为应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看到感情朗读的重要和朗读教学的症结,尊重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应然价值,认识评价语言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恰当把握尺度,方能实现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追求个性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叶澜教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教师的上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本文针对传统课堂语文教学的弊病,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观念,通过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交流,从而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就有多丰富。以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  相似文献   

13.
追求有效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应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激情——彰显活力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解说文意时,教师必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其所处的认知阶段有直接关系。这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顺应学生发展规律,发挥语文最重要的价值——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视角进入课堂观察、理解、体验、创造,将语文学习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学生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生长的生命样态。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语文课堂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堂,语文教师是美化学生生命的天使。要让语文课程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程,就必须让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乐园,让语文课本不再成为课程资源的神话,让学生生命在语文课堂中增值,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6.
徐秀林 《课外阅读》2011,(12):313-313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要想实现课堂高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必须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活动状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的自觉实践,实现教学和谐,让语文课堂中时时涌动生命的活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转变教学方式,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做了一点有益探索和思考,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活”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魅力,并且取得了一点效果,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命语文”是熊芳芳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生命语文”是为生命的和用生命而为的语文。其基本特性是学生、教师、课堂生命三位一体和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实施策略是: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生命和用语文开启教学的生命。“生命语文”对于学生生命的完形和生命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美丽与沉重使得语文生态课堂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本文从老师要有尊重生命的态度、具体的行动干预到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反思的课堂介入,突出了生命教学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做法,对语文生命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讲求知识的升华与感情的陶冶,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强调学生与课程的整体结合、心灵感悟与意境获得。陶冶语文力求在课堂情境的基础上,赏文本、享情境、品意境、获心境,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认知基础上的人性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秦从艺 《小学生》2013,(7):52-52
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人,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语文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