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文鉴》的编纂凝聚了吕祖谦的文学思想与学术关怀。吕祖谦秉持融会理文的文道观,以编纂《宋文鉴》为契机,致力于弥合自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局面,对于南宋中期文坛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之功和启示意义。《宋文鉴》是吕祖谦开创的历史谱系学中关键的一环,它将当代纳入其中,通过诗文把北宋一代的历史关节、治体统纪建构在古今连贯、前后延续的历史序列之中,并"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可以说,《宋文鉴》是全面认识吕祖谦文学与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相,无论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还是学术史上,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之言说中可赋予全新的含义:道可以被言说,但必须以非同寻常的言说方式。故刘勰意义上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转换为"道可道,如何道":前一个"道"系指刘勰文学思想之本原(源),即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后两个"道"则指刘勰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刘勰以自然喻道,以梦释儒,以体示佛,其对"道"的非常之"道"给予当下文学思想之言说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5.
《老子》第十七章中,宣扬的为政治世之道是"太初"之道。而"太初"之道又可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道治天下、德治天下、刑治天下和暴治天下。准确理解"太初"的政治理想,对研究老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在其变法的纲领性文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的人才政策,虽然是为了应对北宋基层社会的变化而制定的,但是其"募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基层管理体制的恶化。叶适《外稿》中的《铨选》与《吏胥》二文则明确指出南宋基层社会的病灶所在——"吏胥之害",既分析了"吏胥之害"的原因,又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文献对我们当下进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捡漏儿     
捡漏儿,是人的固有心理。花点小钱,捡个大便宜。其中取胜之道在于眼光与学识。虽同为小投入大产出,但"捡漏儿"与买彩票不同。"捡漏儿"的特征是"捡",是对结果成竹在胸的把握;而买彩票的特征是"赌",是对结果不可预测的撞大运。"漏儿"只要是被捡上便只赚而不赔,而彩票却是以赔为主。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我较为喜欢。尤其是有人手捧他们捡"漏儿"得来的宝贝,述说他们捡"漏儿"的奇异经历,再看到投入与获利之间的巨大反差时,我更是耳热心跳羡慕不已,幻想着什么时  相似文献   

9.
"博乎道术"是墨子对人才能力提出的要求,其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深刻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精神,对于高等职业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启示:培养工匠精神,推行文化育人,引导创新精神觉醒;注重技能培养,以"行"践"道"、"述而且作",踏实开展创业实践;提高知识纵深学习能力,"知所以然""道技合一",加强创新思维锻炼:以天下大"道"为己任,以成为"大匠师"为目标,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关于世界本体的概念,分别为"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虽有共同性,但其差别却是根本性的。从本体论上看,"道"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而"逻各斯"却是一种"有"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是无法用语言把握与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必须通过整体性的体悟方能认识;而"逻各斯"恰好相反,是可以言说的,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能够对其理解与认识;从价值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无为;但赫拉克利特却高扬人的理性,使人充满自主精神。理清"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局限,以便更好地会通中西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客家古邑(是指今广东省河源市所辖五县即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源城区等地域地理的范畴的统称,是秦设古龙川的一部分)家训中的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等"四道",堪称家训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智慧之光。对于破解今日社会之道德滑坡、公德意识薄弱、美德式微等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谓用之恰逢其时,若加以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能实现今人"修、养、治、平"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13.
刘勰所谓"情文"容易被误认为审美之文,即当代文论中的"文学"。我们认为"情文"乃五性外发为情,以言为媒介而成辞章。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六朝的性情之辨对此予以论证,并阐明"情文"所指及它在哪一层面触及狭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赋》被后世定性为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却采取了所谓"纯文学"的命名方式和结构方式。这种以赋为论却依旧能够保持赋体特色经学源头的创作无疑是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难以忽略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对文论创作方法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对长久以来"文有专体"传统的一次突破,挖掘了赋体的文体功能,同时证明了文体范型的变动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与文学家,杜预的经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受到了"道-圣-文"话语模式的潜在影响。在经学研究方面,这种影响体现为杜预凭借对《左传》的研究总结出了"三体五例"之说;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使杜预的文学作品《杜预集》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写作话语政治性凸显;二是尊经复古,引经据典;三是注重礼制。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7.
"‘言’能否把握‘道’"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言"是无法用来把握"道"的。首先,因为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局限,作为主体的人很难完全认识到作为客体的"道",那么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也总是狭隘的;其次,人的语言往往带有目的性,这与"道"的自然性相违背,出于这种目的性而表达出的语言也总是歪曲的。  相似文献   

18.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知其所止",使道德建设臻于至善,最终成就个人认知与德性的圆融。作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者理论层面的"知"始终离不开生活中的"行",如何让"格物"启发过后的本心之理指导实践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罚制度叫作"族刑",其顶级刑罚是"株连九族"。所谓"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其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而领受刑罚。古代的"族刑"始于秦始皇。当时朝廷制定的残酷刑罚是"夷三族"——一人犯罪,"三族"都跟着倒霉。当时的"三族"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统治,对"族刑"进行了"发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对十代文学兴废历史的梳理总结,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所谓的"世情"更多是指各个时代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文学的兴废与帝王的好恶修为密切相关,"时序"不仅仅是指时间次序,还与政事、君王有关。但流行的各种注本往往用今人的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的文学史观念去解读刘勰的认识,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刘勰理论观点的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