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是指"话语"所包含的或体现的权力,即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通俗地讲,权力是"话语"的目标,而"话语"是获得、展示和运用权力的手段。国际话语权的本质,是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一国之地方性的理念和主张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一个国家要想成功确立国际话语权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解决"能够说"的问题。第二,动员各种资  相似文献   

2.
正政治领导人作为受关注度极高的公众人物,在世界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举足轻重。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人的国际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各国领导人都在运用各种媒介和方式,努力打造自身在国际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领导人的国际形象,有自然形成的,而近年来主动塑造、精心打造的成分在加大。一国领导人是这个国家在国际上天然的"形象大使"。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之所以超乎寻常的重要,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显性的政治资本,是构成政府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与主导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却还未拥有与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议程设置作为大众传媒影响社会舆论的主要方式,能够通过新闻报道的显著性加以凸显或降低,从而有效引导受众的注意力,是建构话语权、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方法和路径。斯蒂芬·利文斯通(Steven G.Livingston)提出了议程"切入点"概念,指出国际政治的议程设置是通过"议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不单纯指说话的权利;还指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对谁说,在哪里说,甚至包括怎么理解的"权力"。毋庸讳言,过去的中国,由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我们的自我认知,过多地被西方那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所左右。奥运中国的登场,虽然赢得了碰头彩,但文化信息符号的深度和广度传播,也才刚刚开始。在具体的沟通传播过程中,我们传播者的个体"软能力",仍是整体文明软实力结构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5.
正当下,争夺国际话语权已成为各个国家捍卫自身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诉求,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和对话中各个国家的话语和话语权均受制于彼此间的权力格局。虽然当下"中国话语"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今国际话语格局仍是西强我弱,因此要切实推进"中国话语"在全球的传播,首先要努力让全世界"听得见",增强文化互动、减少国外误解,进而争取让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全球化理论的美好图景始于传媒技术的创新,但国际传播的权力架构却远非技术所能决定。由英美媒体"双重垄断"(duopoly)的国际传播秩序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从商业殖民主义到电子殖民时代,历经半个世纪的权力扩张和资源积累,主要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仍把持着很强的话语权。本文用"西方"(the West)代指在国际传播领域享有垄断霸权的英美两国,用"他国"(the Rest)代指广大非西方国家,以中、俄、印、巴等金砖国家领衔。由于地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影响,位于东亚的日本和位于中东的卡塔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对非传播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借助语言设置国际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通常,国家实力、国际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①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对外宣传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向世界充分阐明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特别是在中国主场外交的舞台上,要主动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与主导权,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世界进入"一带一路"时间。自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在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一文中认为:研判国际形势、厘清国家定位,进而结合国家特点作出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自我评估与自我期待相互作用的过程。国家定位影响国家战略,决定一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认识和作为。在国际传播领域,有三种国家身份定位:一是跟进者定位。按照西方国际话语规则行事,与西方保持一致并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二是塑造者定位。守住国家底线、原  相似文献   

10.
国际话语权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权利关系,国际话语权之争归根结底是国际利益的博弈。国际话语权源白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但它本身还有着内在的深层架构。  相似文献   

11.
<正>一般说来,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强弱的最主要因素,但经济发展了,并不意味着国际话语权就自然可以提高。中国要增加国际话语权,特别是要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仍然是一项需要攻坚克难的工作。从目前的策略选择来看,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可以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为什么说讲好经济故事是国际传播突破口?1.经济故事所具有的"三个共同",为传播效果提供  相似文献   

12.
国际话语权是近年来见诸国际国内各种刊头报端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竞相争逐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当今时代,能否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一个紧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受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却没有相同程度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关注度极不相称,导致了我国国家形象长期处于被西方媒体"他塑"的不利境地。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中擘画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将对外传播从以往由宣传、外事、文化等部门和外宣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负责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当前国际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体技术崛起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面临新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际传播的精准触达、精准覆盖和精准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加注重精准化传播。在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和改进精准传播能力,是应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一系列挑战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推动着媒体融合的国际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主流媒体"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在持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既是政治任务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巨大挑战更是展  相似文献   

16.
法国非常注重电视国际传播,这一方面是基于政治话语权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即为了抵御"美国文化一元化",提升法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法国电视国际传播主要是通过开办国际频道、输出电视节目、参与境外电视运营等方式进行。其中很多举措值得参考和借鉴。策略1.对外电视频道:法语世界与英语世界兼顾目前,法国面向海外播出的电视频道主要有"法兰西24台"(France 24)和"世界电视5台"(TV5MONDE)。  相似文献   

17.
<正>先进文化的引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前提。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话语权指行为主体价值的影响力,话语权不是强制性的"硬权力",而是在话语得到广泛认同后产生的自愿服从和追随的"软权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具体表现为话语的建构权、解释权、掌控权。本文在系统分析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话语权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即权力。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们在认知和解读国际问题与现象时,往往运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国际关系研究也为西方媒体传播提供了理论和议题双重引导。剖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构建的中国形象,对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近五年来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对媒体关于中国全球治理议题的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和内容分析,发现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形成了认知分化。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