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2.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4.
《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联系《诗经》中的其他诗篇并考察当时时代背景,指出该诗第三章中的"桑叶""桑葚"其实都是藉指财产,"鸠"藉指男子,氓妇被休其实是氓出于经济原因,通过骗婚、掠夺女子财产的目的达成后的必然结果,从而纠正了历来诂诗者的臆说。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春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金属货币的流通、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四个方面,讨论了《氓》诗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刊载在《中师教育报》第三十七期上的刘志魁同志的《<氓>的主题新探》(以下简称《探》文)一文,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氓》诗的主题,使之更臻完善,更符合社会和作品的实际,命意是很好的。但是,通读全文后,笔者以为《探》文的某些说法,缺乏真实可信的力量,有些地方,则有偏离论题之嫌,故不揣冒昧,握管而为此文,就教于方家。 《探》文说,《氓》的主题中,应包括“对神权虚伪性”的“最有力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否则,就“存在片面性”,“就不能摆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不错,《氓》  相似文献   

7.
《诗经&#183;卫风&#183;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谈《氓》——善阁读《诗》记(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是迁来之民。复关之关应解成城门或寨门,而不应是人名或具体地名。三岁之三应是虚指,是多年之意。《氓》诗写了氓的思想变化,这在《诗经》中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朱霈治《诗》颇具怀疑精神,其以《氓》为异国之人淫于外州;《鸡鸣》为太师所奏乐曲;《无衣》为美武公;《采蘩》非夫人亲蚕之作;《汉广》诗与婚嫁有关。如此等等,敢于质疑前贤,自出新解。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1.
正《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长卷,涵盖了诸如劳动、爱情、战争、婚姻、徭役等方面内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独特,如高中人教版所选的《卫风·氓》中的无名氏——氓。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氓的塑造可谓不施"粉黛",独具匠心,形神跃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国风》中,《氓》诗反映了我们的先民较为朴素而完整的爱情婚姻观念。主人公即作者通过回忆,生动详细地叙述了自己恋爱、结婚、受虐以至被"氓"遗弃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她极度的悔恨和努力与过去决绝的态度。对于此诗中的爱情悲剧,前人多认为是"氓"始乱终弃的结果,并解读出了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和在封建礼教下被束缚、被压抑的女子要求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这种看法并不能说是不恰当的,但笔者认为《氓》诗中所反映的凄凉的爱情变故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男女情感纠葛,如果结合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大背景来重新发现和解读的话,《氓》诗所透露出来的深层次含义是很值得玩味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13.
李仕平 《学语文》2014,(1):18-19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长卷。涵盖了诸如劳动、爱情、战争、婚姻、徭役等方面内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独特,如高中人教版所选的《卫风·氓》中的无名氏——氓。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氓的塑造可谓不施“粉黛”,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4.
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氓”一词虽然出现于清末,但中国古代早有属于流氓一类人。《诗·卫风·氓》中之“氓”,从语义解释到形象分析,综合观之,实为流氓。这一发现,把中国流氓史的发端提前至《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15.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许多诗篇表明,周代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妇女或受君权压迫,遭到统治阶级的欺侮和凌辱;或受父权束缚,婚姻不得自主,爱情与婚姻无自由可言;或受夫权支配,在婚姻生活中得不到平等的地位,甚至被抛弃。《邶·谷风》和《卫·氓》正表现出妇女这种不幸的命运。《谷风》和《氓》是《诗经》中的两篇极典型的弃妇诗。两诗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即诉说妇女遭弃的不幸,揭露男女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17.
《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自述婚姻悲剧的长诗,该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是现实主义诗风一脉相承的体现。历来,《氓》以哀怨性主题为世人所熟知,然而,诗中蕴含的文化认知却常常被置于边缘地带。本文以诗中的“淇水”“秋以为期”“桑树意象”为切入点,探索春秋早期婚嫁习俗及文化根源,分析在农耕文明下卫女的情感寄托与隐含认知。  相似文献   

18.
张军 《现代语文》2014,(11):128-129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第四册有这样两首古诗:一首是选自《诗经·卫风》的《氓》,一首是《孔雀东南飞》(以下皆用《孔》代替)。这两首古诗都成功塑造了古代弃妇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和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值得学习者好好比较研究一番。一、《氓》与《孔》弃妇形象之比较《氓》和《孔》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  相似文献   

19.
<正> 《氓》是《诗经·国风》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期被作为教材列入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但由于时代久远,注家繁多,不少概念古今学者说法不一,给教学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对《氓》诗的众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何去何从,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  相似文献   

20.
《氓》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此诗有过分析、评价,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先秦《诗》学、《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诗经》清学和现代《诗学》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