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代辽东边墙修建的起因主要是为防止和抵御北部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毕??、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了辽东边墙的西段;韩斌、周俊于成化五年(1469年)完成辽东边墙的东段.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边墙是我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长达千余里.它不仅是汉民族同兄弟民族聚居区的划分线,而且还是一种具有防御性的建筑工程.探究明代辽东边墙的性质,对于了解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经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辽河流域的生产斗争、东北少数民族的兴起及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辽东边墙修建的起因主要是为防止和抵御北部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毕荥、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了辽东边墙的两段;韩斌、周俊于成化五年(1469年)完成辽东边墙的东段。但由于修建时采取的是一种临时应急的防卫措施及手段,各段修建又人物有别、时间有差、地点有异,而且还是时断时续分段建成,这样也就不免出现了一定的弊端和隐患。  相似文献   

4.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占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修筑了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是边防上的一种土木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的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和具体的规格尺寸,为了解、研究明代辽东长城河套段的构筑方法和走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代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全长约220余公里,大致呈∩形走向,其间有卫、所等驻军城5座;所辖边堡18座;关隘4座;调查发现了沿边、腹里烽燧254个;还有驿站、递运所等配套设施。并由此构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在维护明代东北疆域的安宁、沟通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里蓉 《中国档案》2007,(7):67-69
在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明代辽东残档中,有大量明朝政府与女真族在辽东马市进行互市贸易的记录。何谓辽东马市?辽东马市又为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怎样的机缘?让我们揭开明代辽东残档的神秘面纱,一起去明代“逛逛”辽东马市。  相似文献   

7.
"边墙"与"六甸"是明朝为巩固辽东边防,防御女真南下,沿边修筑的边墙,谓之辽东"边墙";"六甸"是在宽甸县境内修建的六座驻兵城堡,始称新奠、宽奠、大奠、永奠、长奠、社奠,后世称为赫甸、宽甸、坦甸、永甸、长甸、苏甸"六甸".  相似文献   

8.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往Ⅱ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修筑了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是边防上的一种土木建筑工程。它分段而建,随补随修,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构造材料不统一,形状不规则。边墙内的城堡、墩台“量地缓冲”而建,相距远近不一,在边关防务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瑶  张辉 《兰台世界》2012,(24):58-59
王祥为明代辽东地区的著名将领,总结王祥的一生,可谓文武双全。本文通过考释其墓志铭文,佐以《辽东志》、《奉天通志》等典籍,将其家世、生平、战绩公之于世人,以彰其功绩,补史家之未及。  相似文献   

12.
明代辽东地区的诗歌创作,成果丰硕,尤其民谣体的诗歌最出色。这些民谣体的诗歌,有的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之作,有的是文人摹仿民谣之作。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与现实政治结合紧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二是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一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原籍徽州,迁高邮,后籍辽东(今辽宁辽阳)。父吴襄,官至总兵、都督同知、中军府都督。吴三桂以武举出身“承父荫,初授都督指挥”。官至副将、总兵。他是明代宁远卫名将,辽东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祖大寿的外甥,当时人曾说“第明国京师,倚祖大寿为保障。”因此明朝十分重视以祖家为中心的辽东军事集团。崇  相似文献   

14.
周璇 《兰台世界》2017,(17):39-42
明朝时期的辽东地理位置关键,接壤军事力量强悍的民族,它的稳定与繁荣对于有明一代整个国家的安定和谐都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依据明代官书、档案、方志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等,从政治沿革、行政区划、疆域、民族状况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对明朝政府对辽东地区统治的史实略加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蔡竹影 《兰台世界》2023,(3):158-160
辽阳地区出土,现藏于辽阳市博物馆的《昭勇将军都指挥邓公夫人杨氏墓志铭》,墓志主人为明代辽东将军邓佐的夫人杨氏。因墓志铭成碑时间晚于邓佐墓志,故补充说明邓佐墓志记载内容,为研究明代邓氏家族世系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以墓志内容与邓佐墓志及史籍文献相对照,就墓志记载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事迹加以考释,丰富对邓佐及邓氏家族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明代嘉靖年间辽东科举考试的答卷(残卷)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行最后一科进上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明  相似文献   

17.
熊德安 《兰台世界》2002,(11):42-43
沈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化的古城。在其灿烂的化之中,宗教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化也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新乐遗址出土的鸟型木雕可以看出,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的图腾崇拜。据《沈阳县志》记载,汉平帝时(公元1世纪),就建起了天齐庙(东岳庙)。公元3世纪,印度僧人进入辽东传教讲经,是为佛教传人辽沈之始。沈阳小北门外崇寿寺(即白塔寺),大北门里的长安寺(据《奉天通志》记载)均建于唐代。元代沈阳建有城隍庙,明代建有景佑宫、斗姆宫等道教宫观。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辽东本溪修炼的郭守真,应盛京守将乌库礼将军之邀,到沈阳设坛祈雨成功。  相似文献   

18.
吉林明代船厂阿什摩崖碑重点历史回眸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矗立于花岗岩峭壁,俯视滔滔松花江水向北奔流了六百余载。摩崖碑苍劲古拙的楷体字镌刻着“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兵至此。”石刻的历史遗存有力地印证明代政权在东北广大地区行使  相似文献   

19.
明代辽东档案,"明信牌档"①记载,明朝统治者,滥施刑罪,轻罪重判,以"不应事"等罪,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广东籍人谪寓辽东充当军丁。他们在重冰积雪的北国大地,与当地兄弟民族,携手并肩,披荆斩棘,辛勤劳动,用汗水、泪水,乃至系以性命为代价,开发东北,保卫疆土,促进民族融合,对祖国东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档案馆,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自1980年增设编辑部以后,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从1979年开始,我馆与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编辑的《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约五十万字),即将在《东北文史丛书》中专集发行。《明代档案汇编》(明代兵部、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档案)和《忠义军抗俄斗争档案史料》(以上两专题共约一百万字)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