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于本书①作者其人,笔者是略知一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本人曾译评过他的获奖作品。但是对于他全面的新闻生涯和在其他领域的建树,就知之不多了。在我们的印象中,一名新闻记者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又坐上一家世界知名报纸总编的高位,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了。然而,如果你获知本书作者除了在新闻界声名远播外,又在司法界有不凡的经历,还是一位获奖小说家,你可能就会对他平添几分敬意了,进而可能会对他的个人学识和素养发生兴趣。一杰克·威廉·富勒(JackWilliamFuller),1946年10月…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的文化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要想分析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角色,对文化概念本身进行全面的透视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文化?这在学术界是个从未有定论的话题。 1963年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A·L·Krober)和克莱德·克勒克荷恩(C·Kluckhohn)遍寻篇章,就罗列出了 15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他们在《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将这些定义分门别类,最后归纳出了9种基本文化概念。其中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aylor)给出的定义“文化是复杂生活的整体,包括了…  相似文献   

3.
好书坊     
《20世纪思想史》([英]彼得·沃森著,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20世纪思想通史。哈佛大儒丹尼尔·贝尔教授评价这部巨著是20世纪思想与人物的百科全书,这样的鸿篇巨制竟然是一人所为。这个人正是皮特·沃森。算上前不久在英国面世的《思想与发明的历史:在十九世纪之前》,他已经出版了14本书,  相似文献   

4.
弄错出处的名言1.适者生存.首先说过这句话的并不是达尔文,而是赫伯特·斯宾塞(他是在《生物学原理》以及更早一些的著作中这样说的)。2.统治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不是托马斯·杰弗逊说的,而是亨利·戴维·梭罗说的(他是在《不唯命是从的公民》一文中写下...  相似文献   

5.
事件营销 阅读薄薄的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的《沉思录》,本来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感兴趣,或者对伦理学感兴趣的人的分内事,也许还是无聊乱读书的寂寞事。但近几个季度来这本书的阅读成为一个事件: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1日网讯、中评社香港11月21日电、中国13报网环球在线三家媒体最早传递给我们:《沉思录》是温家宝总理的枕边书。  相似文献   

6.
庸常的日子如流水一样驶过,在诗意匮乏的时代里,一个人在面对日常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感悟?我在葡萄牙的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思想随笔集《惶然录》中寻找到了答案。 费尔南多·佩索阿(1888-1935)生前经历简单,默默无闻,只出版过一本书,死后始有诗名,而他的散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成为西方文学界一个重大的发现,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了人们热烈谈论的经典。他由此被批评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惶然录》是他的一部拟日记体散文集,在埋没了半个世纪之后于1982年首次以葡文版面世,1991年才…  相似文献   

7.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1862——1943)是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兼探险家。生于布达佩斯,曾在英国的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专攻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并加入了英国籍。1887年到印度,曾在旁遮普当过学监并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1900-1916年曾三次深入我国新疆、甘肃一带为英印殖民政府从事非法测量和掠夺文物活动,著名的“敦煌邪报”就是被他掠走的。从这一方面说,斯坦因是一个殖民主义者,而另一方面作为勇敢的探险家、严肃的考古学家和一直在思索“中国曾经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因素”的斯坦因,他的探险考察报告,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从组织角度看国际新闻信息的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组织角度看国际新闻信息的流通朱立,钟新学者们对国际信息流通不均衡的现状提出过许多假设或解释。“左”派以赫伯特I·席勒(HerbertI.Schiller)的马克思主义论为代表,中派以约翰·高尔顿(JohanGaltung)与马里·H·鲁格(Mari...  相似文献   

9.
《追根溯源》[美]厄普顿·辛克莱苗素群译[编者按]本世纪初,美国新闻界出了一批专门揭露政界丑闻和社会阴暗面的新闻记者,人称“掏大粪者”(Muckrakers)。厄普顿·辛克莱(UptorSinclair)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以自己的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0.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往往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个经验能否用在新闻写作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不信,请读全文译在下面的美联社新闻背景专稿《马可·波罗桥——历史的见证》,由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卢沟桥蜚声欧洲。有些外国人仍习惯地把它称作“马可·波罗桥”。1987年6月26日,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美联社播发了这篇新闻背景专稿。新闻背景专稿,顾名思义,是记者为介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而专门编写的稿件,按照惯例,记者只需把有关情况讲清楚便可以交差了,因此,一般地说,新闻背景专稿不太讲究可读性。而《见证》一稿的作者却不然,他  相似文献   

11.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Alias Ashmole)创建的阿什莫尔博物馆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对于博物馆管理的一些见解和主张,却鲜为人知。本文旨在对此作一些介绍。埃利亚斯·阿什莫尔,1617年5月23日出生于英国的利奇菲尔德。中学毕业后,他就被送往伦敦攻读法学。成年后,曾担任过法庭辨护士、国产税局审计官、温莎纹章官等职。他一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曾研究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人问过,乐队指挥戴维·吉尔伯特是不是第一个访问中国边远城市牡丹江的美国人。但不管是不是,他对那个地方的农民能欣赏西方交响乐是深信无疑的。吉尔伯特在中国两年,用了十二个月的时间帮助北京中央交响乐团扩展乐曲节目和提高演奏水平。他  相似文献   

13.
敬业·求实·开拓·奉献──馆长十年手记梁名儒(北京服装学院)随着学院机构的调整和图书馆的独立,1984年初我到图书馆担任副馆长、馆长,至今已十年。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做...  相似文献   

14.
有一 部影片,选 片时感动得 我泪目水夺眶 而出,几分钟内无法工作,做译本编辑时又感动得泪如雨下。这就是美国三星公司 1989年出品的《钢木兰》。该片上演以后,立刻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接连获得1990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朱丽娜·罗伯茨),199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雪莉·麦克雷恩)。也许因为我也是一位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对影片很容易产生认同感。我上网查了一下美国观众的反应,发现有不少人和我的感觉完全一样。有一位观众说他看了50遍,每次都是泣不成声;另一位观众说他已经不知看…  相似文献   

15.
报社概况与性质《鹭江报》于1902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厦门出版,创办人是一位旅居厦门多年的英国牧师梅迩·山雅各。开头编辑部成员只有9人,以后陆续增加到13人。除山雅各身兼总主笔、总经理外,其余12位编辑部成员都是中国人,姓名如下: 马约翰、胡修德、郭子颖、周之桢、冯葆瑛、徐友白、卢戆章、雷崇真、林砥中、陈梦坡、汪荣秋、连横。以上12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厦门当地的知名人士,二是厦门及闽南各地的基督教牧师或教士,三是受聘的知识分子。前两类人,在现存的《鹭江报》上,未曾见过他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是美国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新闻记者。他有过两次采访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佳话。打扮成美国水手一九○二年,杰克·伦敦在英国首都伦敦市逗留了一些日子。当时他已是英国公众所熟知的名作家了。为了深入调查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买一身旧衣服,打扮成流落在伦敦的美国水手,到贫民区租了一间破棚,很快地就和四邻的工人交上了朋友。他每天跑贫民收容  相似文献   

17.
文明社会的特征──读克莱夫·贝尔的《文明》陈坪,刘建功关注现代艺术理论的中国读者大多读过英国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的美学名著《艺术》,却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写有一本篇幅不大、却饶有兴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8.
观摩丹·拉瑟直播新闻白谦诚纽约时间1993年9月16日下午5点多钟,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代表团一行14人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总部新闻中心的演播室.观摩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丹·拉瑟直播新闻。前一天,该公司的接待小姐就叮嘱我们不要录像和拍照,因此,这...  相似文献   

19.
王佐良和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已于199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本书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却最先出版。这本书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较优秀的一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凝聚了王佐良教授最后的心血。他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所写的“序”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这个重要问题。他主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次有关这个国家民众阅读习惯的调查,西蒙·詹金斯向我报告了一些好消息。英国人并非象那些悲观失望的出版商和书商所预测过的那样,他们看起来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受《星期天时报》的特别委托由市场和用户调查国际组织(MORI)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1987年占英国人口56%的人都属于经常读书的人——一本书要读“十余遍”,只有17%的人声称去年他们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