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3.
女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爱仁慈、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女娲神话传说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历经千年,代代相传。女娲精神符合现实客观需求,在新的时代面前,古老的女娲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才能切实与当代社会、现代文明相适应、相协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一、七嘴八舌聊“天”——引入新课1.在老师的描述中让生猜猜是哪种故事。(在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是远古人们对大自然的惊奇与遐想。它里面的…  相似文献   

5.
女娲神话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传颂历史久远,而且流传地城广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发展,女娲神话经历了一个由造物之神向人性化回归,并被华夏备民族传承争取舍的过程。女娲神话经历不同层次的裂变,其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但究其实质,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当今世人应当传承她关注人类、担当有为、建功不居等胸怀和精神,在接受女娲神话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7.
女娲是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留存在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和女娲文化遗迹,最古老久远、最具实物史证、最详实典范,也最为风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因而,也就最为鲜活生动、深入人心,这些特色充分说明了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分显示汉水流域女娲圣地竹山县建造女娲公园、振兴地方旅游经济的充足理据.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女娲神话流传广泛,但分歧百出。要透过传说迷雾,探求女娲真实身份,予以科学定位。女娲应实有其人,她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女首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她最先制定了我国早期婚姻制度,并创制器物,发明笙簧。研究女娲文化要从史前历史研究的大背景出发,建立可持续研究机制,开发女娲文化,促进女娲文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9.
女娲神话传布各地。在许多地方有关于女娲纪念的文化遗存。探寻女娲神话发生的最初起源,显然是必要的。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的相关内容,并参考其他文化信息,可以推知女娲神话源生于西北山区。  相似文献   

10.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地城文化的生长和地城的历史变迁与地城内人民的智慧创作紧密联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郧阳文化,正是该地域的人类主体改造、适用、利用自然界实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和独立品质的创造物.郧阳文化从其孕育、成长到展现,爆发出顽强的生长力,凝练出诸多典型形态,轨迹清晰.  相似文献   

12.
高襟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裸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曾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汉嘲像石中的高襟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的原始理解,也反映了汉代人当时的原始信仰、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展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从开篇的"补天之说",经过中间"补天之谜"的谜网,最后必然走向"补天之枉"的悲剧结局。"补天之说"是人们美好企盼和理想追求,曹雪芹以天才之笔,演绎了扑朔迷离的"补天之谜"故事。但事与愿违,"补天之枉"是历史的必然,新兴资产阶级必然代替破败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从明、清流传至今数百年的《黑暗传》,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天地混沌黑暗到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汇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并且比我国现存史籍记栽的有关内容更丰富、更奇特,显得特别珍贵。正如陈人辟先生所指出,《黑暗传》作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哲学、文艺、宗教、民俗和巴楚地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的一部武侠片,开创了美国武打片这一新的类型,其情节构架与007系列电影中的首部《诺博士》相仿,其主题内涵与李小龙前几部电影相比,也作了相应的置换,即"白化"处理,表现在主题:复仇——禁毒;人物:弱者——强者;行动:被逼反抗——主动出击;性:禁欲——好色;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史记》中记载的黄帝涿鹿之战真实性的探讨和论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量考古新发现,黄帝文化逐渐被学界所认知,而考古揭示出的黄帝文化迁徙与发展的历程,又让人们看到黄帝文化在涿鹿的存在。因此,黄帝涿鹿之战不仅仅是古史传说,而且是有其考古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沁水县西文兴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一代文学宗师柳宗元同宗后裔隐居地。柳民氏居是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柳宗元文化在柳氏民居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