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期间,曾经发生一件惹人注目的事件,那就是关于“鲁迅藏书出售问题”。一九四四年八月间,周作人以鲁迅亲属的名义,将鲁迅保存在京的一部分藏书,开列书目,拿到南方兜售。不久,此事即被住在上海的许广平获悉。由于许广平及鲁迅生前友好的多方活动和斗争,总算使得这部分藏书继续保存下来,免于落入敌伪之手。关于个中真情,唐弢同志在《〈帝城十日〉解》(刊于《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已作了真切的回忆。然而,围绕着出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在北京的时候,一些同志谈起我四十五年前发表的关于《出关》的评论及有关讨论的情况,遂引起我的回忆。我当年关于《出关》的评论,原刊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天津《大公报·文艺》第89期,是作为“书报简评”刊出的。这段评论不长,不过寥寥三百余字。兹录如下: 在创作上,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先生的历史题材小说《出关》。鲁迅在《彷徨》《呐喊》之后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见过他在小说方面的创作,无数爱护鲁迅的读者群也颇渴望他有新的创作出现。现在他居然写出了这篇《出关》,这自然是极可喜  相似文献   

3.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鲁迅的这首五言绝句,查《鲁迅日记》,知道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书赠黄萍荪的.当年黄萍荪在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却并不认识鲁迅,这首诗是通过郁达夫转求得来的.抗日战争期间,黄萍荪的家遭日本侵略军的洗劫,鲁迅的这幅珍贵手迹,也就被偷传到日本.一九五六年八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访问日本,意外地见到了这件珍物.原来这幅手迹已经转手,这时已被为和平事业而努力的日本反原子弹、氢弹大会的事务总长安井郁所收藏.他出视这幅手迹,请许广平鉴别真伪.许广平在感慨之余,回忆当年鲁迅写了这幅诗的手迹后的情况时说:“凡有青年的要求,鲁迅是尽可能替他们办的.待到寄出不久,鲁迅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5.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6.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以笔名‘晓角’给我们写着补白《立此存照》,实在可以说中国自有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精悍的,名贵的补白”。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于是你疾走在风砂里,我终于透过你卷起的尘雾,望见那横着的无边的广大!这是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背影》里的诗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逝世后,“我只要想到他,就总看见在我前面有这么一个背影。”“是的,凡是死后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贾放、周东泉二同志在《关于<故乡>中的希希望”》(载一九七八年第一期《陕西教育》)一文中说:“作者对‘手制的偶像’丝毫没有肯定的意思。”我以为这个分析太绝对和片面了。“手制的偶像”就是“我”的“希望”,或者说理想。丝毫不肯定“手制的偶像”,就是否定“我”的“希望”、理想。为什么丝毫不能肯定呢?贾、周二同志认为:“把  相似文献   

10.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一位作家,一位创作的多面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编者在《出版前言》说,该书“几乎囊括了她的著述的全部”,但实际上漏收和未收的数量应该不少。比如,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年谱》,即未收入。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回忆录。回忆了如何和鲁迅先生认识以及有关鲁迅的许多事。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大段,从开头到“全都消尽散绝了。”这一大段回忆作者和鲁迅先生相识的过程。最初,误信了有些人的流言,如鲁迅多疑等等,不敢去和他接近。但在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四年之间,因为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吧儿狗们误  相似文献   

12.
一在鲁迅的散文中,多数都有一个人物“我”出现,这些作品,从第一人称角度展开叙事。这个“我”,在回忆性的或怀人的作品中,无疑就是鲁迅自己。但在《野草》集中一些以梦境为主要内容的篇章里,则不一定(如《颓败线的颤动》等);也有时,“我”则分明另有所指(如《腊叶》中的“我”,是指关心作者的青年们)。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扉页上刊出德国进步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这是鲁迅先生对柔石烈士的纪念。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编选珂勒惠支版画集时,回忆到了这件事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写于深夜里》) 可是,当年《北斗》编者丁玲同志的回忆却与上录文字小有出入。她说,在筹备创办《北斗》时,“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中的“我”是贯串全篇的线索,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作品分析时也比较重视。但仅靠这一点,还不能形成小说的“格式的特别”,因为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线索的写法是很常见的,鲁迅作品中就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等。鲁迅在发表《孔乙己》时所写的《文末附记》中,曾谈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描写社会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著名革命文豪鲁迅先生一贯把外国语当作人生斗争的一种工具。他懂得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尤其是日语,他不只能看、会说,且能熟练地运用日文进行写作。他经常教育青少年要懂一门外国语。据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他常常对我说,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此外,他也告诉我,必须要懂一种外国语,多学会几种更好。”(俞获:《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鲁迅针对我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状况,坚决主张我们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务期清除糟粕,吸取精华,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给她指出“不能看别国书”,这是“一个吃亏之处”。(《两地书(85)》)后来,他亲自选出课本给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绮罗幕后”一诗,几十年来被认为他全部遗诗中最难理解的一首。原来,一九三四年九月,鲁迅因老友、《申报·自由读》主编张梓生索字,写赠一诗:“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鲁迅逝世后,这诗才于一九三七年初由许广平录入《集外集拾遗》,并加上题目《秋夜有感》。可是全诗的意义到底怎样,读者和鲁迅研究者多年还无从理解,鲁迅的亲人也未明究竟。一九四一年冬,锡金受许广平之托,着手研究鲁迅遗诗。关于这首诗的含义他听到张梓生青年时代教书时的  相似文献   

1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战友和夫人许广平女士是人们熟知的,但作为他的结发妻子——朱安夫人,人们恐怕知之甚少。她与鲁迅的结合,完全是出于鲁迅母亲鲁瑞的意愿,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好好好地供养它。”(林辰《鲁迅事迹考》)朱安小姐,原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内侄女,1880年生于  相似文献   

19.
丁玲同志在《关于左联的片断回忆》中说:“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牲》,内容是一个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交出去,这是为纪念柔石而选的。这幅画,刊登在《北斗》创刊号。”(《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一期)。《辽宁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了宗谌同志的《木刻<牺牲>是寄给<北斗>的吗?》,作了分析考证,认为木刻《牺牲》为丁玲所选接近事实。我对丁、宗二文,却不以为然。写出些意见和丁、宗两同志讨论,并求教于鲁迅研究专家们。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腊叶》写作心理的探讨张天定《腊叶》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风格独具的优美抒情散文诗,写于1925年12月26日。和《野草》一样充满着诗情和意境,感情深沉,内蕴丰富,尤其是它的写作心理,更值得我们把玩,本文试予探讨之。散文诗集《野草》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