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他莽撞、厚道、纯良,兵荒马乱中,带着账本子去收账,饿了就啃馒头,下雨了就找个地方躲着,一点都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什么等在前头。她美丽、幽怨,黑头发,白衣服,身份不明不白,介于人和鬼之间,还不了魂,投不了胎,又给老妖怪挟持着,去勾引精壮汉子来给它吸血。她也不想这样,但不想也没办法,夜夜在兰若寺里弹着琴。那个地方,"草如茵,松如盖",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像是夜海上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2.
怎样拥有杜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朋友知道我喜欢杜拉。后来这成为了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这样无论好还是不好,却是我无法选择的。让生命中有一个女人,与你心心相印。在她的灯塔一般的照耀下,走你的路。你便有了依托。仿佛始终有人做伴。而且是一个熟人。在你的身边,说着她的故事。而你听。与她分享她的痛苦与爱情。那痛苦与爱情也是你所熟悉的。因为你了解她,就像了解你自己。这就是一种关系。一种关于灵魂的关系。你不管那个女人是不是有时会让人难以忍受,但她就是那个人,亲近着你  相似文献   

3.
您知道杨丽娟吗?对,就是那个因为疯狂追求刘德华导致父亲在香港投海自杀的女孩. 您知道陶菊英吗?如果不知道,我告诉您:她是杨丽娟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已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亲眼见到陈伯华老师时,她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虽说是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但依然风韵无限。她穿着一件暗色碎  相似文献   

5.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44):12-12
“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娶那个叫莱温斯基的姑娘,因为1998年那些事情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拉链门事件”的女主角莫妮卡·莱温斯基11月19日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诉苦说,5年前那桩桃色新闻一直像阴影一样困扰着她,现在她已经  相似文献   

7.
旅美华人严君玲以其亲身经历写成的一本书《落叶归根》,已译成10多种文字,在全球销售逾百万册,台湾时报文化公司亦已译成中文出版。 这是一个犹如“灰姑娘”式的真实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天津出生后两个星期,母亲便去世,父亲又娶了一个中法混血的女人,另外生了自己的小孩。从此,那个小女孩过着完全不被爱和遭受虐待的生活。后来,小女孩长大了,成为一个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位很爱她的丈夫,但她内心“那个小女孩”仍然渴望着父母的爱。并开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来,我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出口,一个逃离自己现在的生活、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出口。就像浑身都是火苗,被烧得难受,渴望立即跳进水中那样,渴望立即走入那个出口。"无法想象章文平渴望的那个出口到底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个出口为什么会对她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只知道那是一个黑暗的通向死亡的出口。  相似文献   

9.
尹永铸 《新闻三昧》2006,(10):23-25
第一次知道田金珍是在去年湖南一家电视台做的一期她的专题。这个利用农闲时间拣破烂以贴补家用的农妇,曾遇到了两个饿昏在路上的女孩,她们是去矿山寻找在外打工的父亲。田金珍被这件事情震动了,她太了解并同情这些孩子了。在她的家乡,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凄惨故事不胜枚举;仅在她的村子,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几乎占了一半。她决心为这些孩子拍一部电视,以提醒那些在外的父母们。看了电视以后,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对于千千万万进城的农民工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在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父母、孩子又生活得怎么样,应该告知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一个人有了想飞的梦想,哪怕他爬着,也没有不站起来的理由! 身处闹市高楼,出入员工对我点头“老总好”,很少有人知道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和那个我走出山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江芳上学了。一句平常的话语,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新闻采访故事。寒门才女江芳带着社会各界近4万元捐款圆了北大梦,其间新闻报道起了作用。我也从中琢磨出做好新闻报道的一点体会。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都时刻关注着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寻找有价值新闻。去年8月14日,汉川一中女生江芳以理科655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上大学的缴费单上写着,每年的学费8500元,她录取的是医学部,学制七年,本科硕士连读,读完北大仅学费就需要6万元。她家一贫如洗,就连去北京上学的路费也不知道哪里去借,全…  相似文献   

12.
韩阳 《出版参考》2010,(8):12-12
“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这是一套图书的编辑理念,每次听到这个理念,我都会对这套书充满着期待,于是在芳菲4月怀揣着这个期待,我走进了这套书,并知道了更多关乎“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进入记忆储存的,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好象天生就该知道似的,脑子里只留下记忆的成品模块而忽略了记忆的累进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似乎不多,无论问到谁,只要一提孔融的名字,马上一副三百年前早知道的朋友面孔,“孔融啊,不就是那个让梨的家伙么……”一点都不带打格楞的。一个出生于公元153年的人的童年轶事,在经历了1800多年的岁月筛选之后,居然还能被任何一位贩夫走卒之流如此熟稔地脱口道来。它的渗透力之强大、认知面之广泛,是完全够得上用“非凡”二字来形容的。如果单单凭借脑力与口碑的传递输送,而不是托附于《三字经》这样的发蒙之作,恐怕很难臻于此境。  相似文献   

14.
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玉麟教授向我推荐了孙继红馆长。杨教授推荐的理由很简单:那个图书馆搞得很不错呢。我很快向孙馆长发出了约稿邮件,因为我深信,一个搞得不错的图书馆,背后一定有故事。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西部,县级图书馆。但孙馆长讲故事并不很悲情,我没见过她,但从她的文字能读出她豪放的性格。有这样性格的人,叙述的风格往往是大气的,但当我读到石泉县图书馆在天灾之后又逢人祸,拼进全力抢救下来的书刊又化身火海时,我还是忍不住眼睛湿润了。从孙馆长的讲述里,我能体会到她和她的同事们对那一点可怜的、暴雨之后被抢救下来书刊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这是第一个打击,紧接着的第二个打击是即将建成的新图书馆大楼被变卖。对于中国的县级图书馆,它们像是一个旧时没有自主权的丫环,命运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不掌握在它真正的主人——纳税人的手里。孙馆长他们知道政府做错了,所以据理力争,他们“争”的方式很有中国特色,这是故事的第二个高潮。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一个没钱买书的图书馆是怎么样搞得不错的?你把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得再好,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断更新的书、刊、报,终归是吸引不了市民的。孙馆长的故事里巧妇做成无米之炊的情节,我们不必指望它能形成另一个高潮,但它更能反映一个馆长工作的常态——这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我对孙馆长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她是一个女性,用持家的热情和聪慧在打理着图书馆,使图书馆看上去温馨并富于文化气息。同时,她还得像任何一个男性馆长一样去为这个图书馆的生存而奋争,为此她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忍受委屈、冷遇,甚至还有恐吓。这个过程,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坚持,这份坚持使这个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勾画出她个人职业生涯中绚丽的画面。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学者肯·梅茨勒1997年出版的《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在距离灾区400英里的旧金山,编辑要求记者采访地震目击者,女记者黛博拉·克罗薇素(Deborah Crowe)转向网络寻求帮助。在一个公告板上她发现有几个洛杉矶的网民也在线,她及时通过网络对他们进行了在线采访,在没有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不用电话采访?因为那个时候长途电话线路拥挤不堪,克罗薇素也根本不知道该把电话打给谁。事后得知,克罗薇素并不是那天唯一一个采用在线方式进行采访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你去采访一下黄薇同志吧!她的历史挺生动的,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然后他如数家珍似地把黄薇的历史给我“兜了”出来。我动心了,决意写她。可是一见面黄薇同志却阻挠我:“不要写,千万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说话时语调的轻柔,使我难以想象,她,就是那个在日本宪兵鼻子底下办地下抗日报纸的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同志生性恬淡,温雅,乐观,豁达。她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前几年已经离休,但她整天在家忙个不歇。她说,离休是离休了,可比上班还忙呢。她的案头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沓沓的稿纸堆放在那,显然是主人常用得着它。小小的客厅里,布置得相当典雅,书橱里随便置放了几件工艺品,一壁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以浓重的墨绿色为背景的油画——“乡村”,那清逸的水色山岗,使人顿生一种超然,澹泊、宁静之感,似乎透露着主人的情愫。“您说您很忙,都忙些什么呢?”我问。“喏。”她递过来一叠稿纸。这是她离休后写的《回到抗战中的祖国》一书的前言和目录。这本书  相似文献   

17.
我们和她约好星期二下午两点进行采访。到达华龙网时,编辑部的同志正忙碌着整理刚才结束的一个视频直播的资料,当我们向一个年轻同志打听张春霞时,他指了指坐在前面的那个左手接着电话,右手熟练的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的人。她知道我们的来意,把我们安排在会议室,拿来了茶水和杂志,然后自己匆匆跑了开去。直到半小时后,  相似文献   

18.
我到纽约的时候,有人讲了一个柯特兹的故事,说某日柯特兹到华盛顿广场旁边的商店买胶卷,华盛顿广场周围是纽约市立大学,再往南就是快不时髦的苏荷区,柯特兹晚年住在附近。故事是,卖货的小姐对柯特兹不太礼貌,于是有个年轻人对她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柯特兹!我不满意这个故事角  相似文献   

19.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女大学生身上,初入大学时,父亲为她办了一张银行借记卡,并存入一学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远行的前夜,父亲特意告诉她卡的密码,并告诫这个密码要铭刻在心,万勿随处乱记,否则,密码被人知道就不安全了。  相似文献   

20.
轮椅上的梦──杨慧莉和她书的事业本刊记者韩柳(一)春天,是个美丽的充满无边无际梦幻的季节。1994年仲春,我听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美丽的故事,这是一个残疾姑娘和她书的事业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这个故事使我对陷于困顿的书又生发出许多新的希望,这个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