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2.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因此,在鉴赏散文时,把握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就能准确理解散文的核心、主题。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1]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2]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的散文,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质朴隽永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名篇《合欢树》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文章太多了,如何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较难的事。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在母亲身上体现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甚至是她身上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备考提示写人记事的散文有写人和叙事之分。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叙事散文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常常将几件看似互不关联的事组合成篇,而这几件事又一线贯穿。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7.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散文创作领域,宗璞的散文独具文体特色。因为她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生活空间,她的散文就成为了一位知识女性情感经历的表达和思维成果的凝结。在宗璞散文中松和花是出现较多的意象,以此构筑了宁静悠远的意境并通过它们呈现出对于高尚道德境界的不懈追寻。她采用流转自如、音画兼美的语言写人记事、写史记游,她的情感的表达是内敛而节制的,结构却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由,这恰恰反映出由于环境、学养长期熏染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9.
作家史铁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使它开始告别"红、光、亮"的宏大视角,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挺进。周作人在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的理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被空悬之后,在世纪末的20年内得以实现和深化。这几代努力者中,就有史铁生的身影。他为"人的文学"尤其是"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对人灵魂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与探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大学语文》课本中都节选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三节。这确实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散文,它以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考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1.
孙犁在散文创作上追求“避虚就实,情理兼备”。他的写人记事散文重在用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说理散文都是即事论理,潜移默化;他的抒情散文常以意象寄托情感。孙犁散文的这种文体追求是由他的气质性格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发掘孙犁散文的文体意义,会有助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少一些直露,多一些曲笔;具几分形象,增几分魅力。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通过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散文中包含的人生元素进行浅要分析,初步得出当前读者在阅读史铁生散文时应当领会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了梁衡的散文《夏感》,但编入教材时将题目改成了《夏》。散文教学有两大基本关注点: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文中的夏天是梁衡感受到的夏天,个人主观感受特别明显,并大量运用通感等手法加以个性化的表达。这是文中非常显著的特点。阅读教学要抓住"这一篇""这一个作者"的特质,那么"感"是这篇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字。  相似文献   

15.
    
带着泪水读完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真有一种挥不去而又抹不掉的缕缕情愫涌上心头,真想与作者同喜、同哀而又同乐。  相似文献   

16.
正一、案例背景《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情,以小见大的文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一棵树,它象征着史铁生的命运,对母亲而言合欢树寄寓着她对儿子的希望,对儿子来说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并且《合欢树》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1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8.
《笨拙的梦想》是一篇记事散文,事件完整,过程清晰,很容易把握。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单薄寡肃,而是意蕴丰厚,耐人咀嚼,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善于剪裁、巧于插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9.
<笨拙的梦想>是一篇记事散文,事件完整,过程清晰,很容易把握.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单薄寡肃,而是意蕴丰厚,耐人咀嚼,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善于剪裁、巧于插入的功夫.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59):39-40
散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文体,分为叙事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针对散文教学,可以运用聚焦策略,从散文的语言、情感、方法等方面,开发和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散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