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分茶,即宋人的一种煎茶之法,其具体的做法是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正如诚斋诗中所云:“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二者”指茶与水,通过显上人的妙手操作,茶与水一相遇,便在兔毫盏面上变幻出怪怪奇奇的图景来,忽而现出一幅悠远的景色,“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忽而又“注汤作字势嫖姚”,现出一幅劲疾的字来,煞是壮观,难怪诗人最后感慨万端:“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相似文献   

2.
桌灯史话     
1853年3月,一群人聚集在沙俄利沃夫的一家名为“金星”的药房门前,药房内点着一盏很奇怪的灯。它是用厚铁制成的一个圆筒,顶部有一个小云母风挡遮挡着非常耀眼的火焰。这是由药剂师伊格纳特斯·卢什卡耶维奇发明的第一盏洋油灯。这种灯很快便流行开了,同年夏季,利沃夫一家医院所作的一个外科手术就是在这种油灯下进行的。当地新闻界对此事做了报道。不久,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工厂主迪马得到了一盏卢什卡耶维奇的灯,他对灯的外观稍加改进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在洋油灯出现之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古希腊  相似文献   

3.
那天是赴一个朋友的约会,经过议会的时候,已是傍晚。在渥太华3年多的时光里,数不清多少次经过这里;所以,对这里已经熟视无睹了。此时,太阳的余辉尚存,议会边的华灯初上,一盏盏地诱惑着我,我的心和我的车离开了既定的路线,拐向议会山。加拿大议会坐落在渥太华河畔的一座山丘上,美丽的丽都运河在这座山丘的脚下与渥太华河相汇。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一样,这里也被称作议会山。不同的是,华盛顿的国会山承载的是一个穹顶的罗马式建筑,而加拿大议会山是整个北美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议会的哥特式的屋顶,划破了统治着北美大大小小的都市那千篇一律的…  相似文献   

4.
大理六日记     
许家强 《大理文化》2013,(10):77-79
2012年11月15日大理长途奔波六千里,大理,我来了。长途客车拐了一个弯,一片华灯,在寒气袭人的无边暗夜里扑面而来。"到大理市区了。"车上有人响亮地说,声音里按捺不住喜悦。放下行囊,来不及吃晚饭,我匆匆走出苍山饭店,转一个弯,便是洱河,沿洱河右行,很快,我走到洱海边上。这里只有几盏淡淡的灯,在海边寂寞地立着,洱海风吹,从我发际掠过。我在洱海边坐着,洱海水温柔地在我脚下摇荡,那幅度很小,连灯光都没摇碎,一如我此时的心情,平静,无澜。就这样与洱海对坐,无边无际的夜色笼罩着  相似文献   

5.
留长发,蓄短髭,身着一袭妻子缝制的白衣黑裤,清瘦的体形仿佛玉树临风,一脸的不苟言笑,初见时令人不知如何与其接近。但一盏茶下去,话匣子打开,此前的疑虑一扫而空:进而发现,眼前的李真与我一样,既懂喜怒哀乐,又有七情六欲。  相似文献   

6.
逸舟 《大理文化》2006,(5):34-35
“7000多个日子,霞光伴随下的风景里,下关的风醉了,吹瘦一盏孤灯;上关的花开了,香遍南诏的故土”。在浓郁的诗意中,寄寓着二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艰辛,二十年的豪迈,二十年的收  相似文献   

7.
一块被祖辈翻挖了无数次的山地一把垦荒的锄镐代代相传年复一年父亲接过祖父手中的锄镐继续在山地里耕耘是那块生存的荒地累倒了一代又一代叫作父亲的人如今也累弯了我叫他父亲的那个男人的腰板,父亲——你那弯被岁月压得如同新月般的脊梁是一盏点亮我灵魂的明灯照着我走出大山踏过泥泞。  相似文献   

8.
在热带,人们都知道把萤火虫贮存在一个罐子里,一旦需要时,可以把它当做一盏临时的灯来使用。有些妇女还把它们放在一个小小的薄纱袋里当做闪闪发亮的头饰。丛林勘探人员有时把它们系在自己的旅行靴上来照亮前面的小路。偶尔当灯用的萤火虫总是很诱人,甚至使人感到迷惑不解。这些  相似文献   

9.
由于戏票价格的暴涨暴跌,大西洋两岸的戏剧业目前正处在艰难困苦之中。伦敦西区的剧院摇摇欲坠,纽约百老汇的灯光也不如从前那样灿烂了。在这一片阴暗惨淡之中,却有一盏明灯仍在大放光华。它就是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长久以来,这个剧团被尊为戏剧表演才能的源泉,它一年一度在莎士比亚的家乡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今天,这个剧团正在开  相似文献   

10.
吃货     
韩爷究竟是没落了。生意失败,夫妻离异,自己落了个净身出户。认识的朋友都嗟叹,好好一个人,生生把自己吃垮了。韩爷是很会吃的。不仅韩爷会吃,韩爷的朋友也很会吃。会吃,也吃得起。只是如今韩爷已经吃不起了,但韩爷昔日的厨艺与逸事,还在朋友或推杯换盏间,或掩口剔牙间津津乐道。不过,故事的主人已经不再是座上宾罢了。朋友最爱说的是韩爷泛舟食鱼的事。其时韩爷呼朋引伴,租船一艘,游湖,食鱼。吃的是前几日船家早早打下蓄在网里的野生活鱼,待韩爷亲  相似文献   

11.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12.
朱波 《大理文化》2001,(4):12-13
清明节,我们全家去墓地看望父亲.清明雨没有来,太阳在天空中朗朗地照着,一冢新坟醒目地立在祖坟地一隅.在风吹乱我头发的那一刹那,我再次感到了一阵酸辛.父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可是关于他的一切却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的思念中.作为他的女儿,从他那儿得到的爱和教育,我更是不能忘记.是父亲为我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  相似文献   

13.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吃茶故事     
正贪杯好酒爱吃酒者,叫酒鬼酒仙,爱吃烟的,叫烟鬼,爱吃茶的,叫茶痴茶迷茶仙。唯有吃茶痴茶迷茶者,被看成雅士。好酒贪杯,喷云吐雾,人都显得俗气,唯有悠悠品一盏清茶,翻两页闲书,显得不俗。除了农家用糯米饭拌上酒曲、放进陶罐里酿的甜白酒,我基本不吃其它酒。我也从来不吃烟。我觉得,用烟锅或者水烟筒吃点旱烟,显得地道和高雅不俗一点,但是长期吃旱烟的人,身上经常散  相似文献   

15.
现代舞之于中国更广大的普通观众而言.更像是一盏高高地挂在天边的月亮.又清冷.又遥远.阳春白雪般地令人难以亲近。尽管舞在台上奔跑腾挪.翻转扭曲,或舒展向天,或蜷缩成团,极尽其肢体语言的表现能力,努力地倾诉着那看似是发乎于个人灵魂深处的或痛苦、或激情、或孤独、或郁闷的种种精神体验,而观众却大多看得云里雾里,不知底里。  相似文献   

16.
海燕初翔     
高尔基终于实现了老早就议定的和雅尔达小组成员约定的会见,只是不在库丘克萨莱大街,而是在寂静的上马山德尔大街。一间长横梁、粘土地的宽敞房间里聚集了二十多个人。正如高尔基所预料的,他们不少人脸色严峻,被病魔折磨得冷漠无情,眍进去的双眼闪烁着忧郁的光芒,嘶声哑气地咳个不停。百叶窗统统放下了,为确保安全起见还用棉被蒙起来,以防窗外窃听。当中的梁上悬着一盏库房用的宽边铁皮罩煤  相似文献   

17.
那剑卿 《大理文化》2012,(11):45-47
很喜欢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那个引子,两个浪子看到灯上的瀑布很美,于是相约一起去看,最后在途中失散了。也许只有这样的离合才能落尽尘埃,在一个人的大瀑布下,听到心的声音。才明白,放手,是为了给心一条回家的生路。电影里的瀑布是南美洲的伊瓜苏,浪子迷醉的瀑布灯曾风行一时。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盏瀑布灯,为了生命中那些镜花水月之美而悸动的情怀,凭暗夜流转,任流年暗换。我心里的大瀑布是尼亚加拉(Niagara  相似文献   

18.
对于已经参加工作,在社会中浸淫了多年的人来说,读书基本就成了一种很奢侈的事情.即使抽空加班加点地刻苦攻读,也大多是因为情势所迫而不得不读,比如考职称,比如业务急需.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悠闲地躺在床上,一盏孤灯,一杯浓茶,心无旁骛地读上几本闲书的人,简直就让人羡煞.因此,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多紧,我也一定要找个时间,抛却手头和心头上的所有羁绊,将手机呼机关掉,随心所欲地读上几本闲书.  相似文献   

19.
真的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土地更使人敬仰和亲近?只知奉献,从不索取她是世间万物博大的母亲在她沧桑的额际上那纵横的皱纹里储藏了太多的坚毅和忍耐孕育了无数的热烈与深沉跪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让我举起心灵的杯盏任阳光雨露尽情泼洒假如能抚平大地龟裂的伤痕让我真挚的歌声化做一泓奔泻的清泉吧滋润大地古老的面容让心中雪一样纯净的旋律化做春天茂盛的浓荫吧用繁星般缤纷的叶片抚慰大地母亲的心灵龚琳娜:贵州人。现为中央民族乐团女高音独唱演员,文化部青联委员,北京西城区青联常委委员。6岁进入贵阳市南明区“苗苗”艺术团;1992年考入中国…  相似文献   

20.
寻找光线     
张礼 《大理文化》2021,(6):54-56
当我随着生命落地的声音而睁开眼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光,那光很朦胧,恍惚又晦暗,没能把整间屋子照亮.这发出微弱光线的灯是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说我是在一盏煤油灯下出生的,似乎是缘于此吧,由于出生时光线的暗淡,导致我走的路,总没有太多明媚爽朗的日子.还好我是个能摸着光线走的人,跌跌撞撞,寻着萤火虫的光线,追着一缕缕不是很明晰的光源,一步步,从一个黑黝的小屋,慢慢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