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六国旧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迄今,不仅在认识上仍未取得一致,而且论争的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引伸,即围绕着参加反秦的六国贵族势力,究竟是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旧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紧密相关的。李桂海同志在《论秦末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以下简称“李文”,见《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一文中,完全赞同并且发挥了那种“一部分六国贵族鼓吹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虽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很坚决,所以客观上仍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还肯定这一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代,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连年混战。那时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联络六国,以合力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战成功了,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然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秦王,秦王忙召相国张仪商量。  相似文献   

3.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4.
秦国为何仅有十四年的统治而成为垂青史册的短命王朝?千百年来史坛众口一词地认为此乃系秦推秆“酷刑”、“暴政”所致。笔者认为,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统一后不适时地一味推行准军事化的法治国策所造成,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仅是秦速亡的纵火者,而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六国的旧贵族的激烈反抗导致秦朝统治的迅速倾覆和帝国大厦为主崩瓦解,这批奴隶制残余势力才是秦朝速亡的掘墓人。本文基于上述主旨进开阐述探讨,以期揭示秦速亡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一 《荆轲刺秦王》见于《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质于秦亡归”篇。它叙述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预示了战国时代六国的灭亡,秦国的统一天下。它是我国历史上这一大动乱时代将要结束的一个悲壮的尾声。 战国中期,泰国不断兼并崤函以东诸国的土地,已经成为首屈一的强国。到了战国,末叶十年中,东方六国依然互相猜忌,不能团结“合纵”以抗强秦,甚至彼此之间还常常开战,这样就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后二年灭赵(赵公子嘉逃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亡)。韩、赵破亡后,秦军迫近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生存,于是在公元前227年,使出现子派遣荆轲劫刺秦王的事件。劫射失败,秦国益发横暴,同年秦将玉翦、辛胜破燕、代联  相似文献   

6.
2013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卷第15题考查了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原题如下: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从立意上看,本题着眼于“国家统一”这一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7.
秦末起义打出了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是因为项燕是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扶苏则是反对秦朝暴政的勇士,二人的行为在秦统一前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件事留给人们一些深刻的历史启示,即扶苏和项燕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而被当作反秦起义旗帜的,说明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及统一后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非正义性,并与进步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平民百姓、六国旧贵族等不同阶级和阶层为反秦暴政,曾在扶苏、项燕的旗帜下共同奋战,说明这些人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合作;陈胜、吴广利用秦统一初期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分裂意识,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帜,是一种襄略上的需要;秦的暴力政策在统一前后具有一贯性,人们将秦统一前的武力征服和统一后的急政暴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因此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才可以有效地号召并联合多种反秦力量,推翻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秦亡新论     
从文化角度探讨秦亡之原因,不失为一种新的,可行的思路:选择秦文化为统一政策主体,是秦文化政策失败之关键;采用战争和征服手段,是其失败的加速器;文化的差异冲突与六国旧贵族的顽强抵抗是秦文化统一政策失败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当“四人帮”刮起影射史学妖风之时,一九七四年三月《红旗》上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这是一篇奇文,在“四人帮”的影射史学中有其特点。这篇奇文,奇就奇在谈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却把棍子打在王翦身上。王翦是秦始皇手下的老将,为统一六国立下了屡屡战功。正因为这样,“四人帮”要在王翦身上做文章。王翦和儒家沾不上边,更找不到一点搞复辟的影子,没有什么辫子可抓。然而,“四人帮”一伙有办法,就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汉字,欲以“秦”字为头,重立国号。但当时“秦”字的写法是“栗”。他认为一国不能有“二王”,就想造个字代替。大臣们知道了他的心事,就建议说:“自古名人功过皆记载于《春秋》,帝王恩德浩荡,以取‘春秋’字的各半为国号为好。”  相似文献   

12.
一、部分提示未“提示”课前设有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示” ,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 ,然而有些提示虽然语言颇有特色 ,但提出的问题大而难 ,也就难以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 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的时间及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都城和疆域等。而课前提示是这样写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你一定很想知道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究竟有什么贡献 ?怎样评价他的功过 ?匈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称秦人皆有虎狼之心,说其军队是虎狼之师。荀子就曾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便昭示了秦国军队的勇猛和精锐。在秦的统一战争时期(秦孝公至秦始皇时),不论是秦国的军事制度、还是秦军队的士兵素质、士兵来源、装备、供给的精良及其士兵的士气等等都较之六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统一战场上,秦军虎虎有生气、坚强威武、勇敢无  相似文献   

14.
分封制是造成西周后期到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和分裂割据的一个政治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废除,代之以郡县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了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毕竟根深蒂固。秦统一后,原先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代的暴政  相似文献   

15.
外人称中国曰“China”,含义若何?历来有不同见解。笔者试以一孔之见,提出一种观点,愿求教于识者。 一、前人对China一词的解释 关于China一词的由来,最流行的说法以为与“秦”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威名远扬,因此外人即称中国曰“秦”。China中的“Chi”,即“秦”的对音。 另一流行说法,认为其义出“瓷器”。中国瓷器四海扬名,英语中干脆明白将瓷器称为china,即可作为佐证。 又,中国瓷都景德镇在北宋真宗前,曾名昌南镇。有人以为昌南发音与China近似,亦视为一个证据。 除上述两种流行说法,还有许多不同解释。或曰“Chi”…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有许多人死于非自然的情况,从初中历史教材中可窥见一斑。1.活埋。在商朝,奴隶主死了,把奴隶活埋,用以陪葬,叫“人殉”;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与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40万赵军投降秦国后全被活埋;秦统一六国后,为禁锢思想,把460多名儒生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在抗日战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他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在位期间,曾进行六次巡游,尽管其巡游的目的一是显示皇威,威慑六国旧贵族,巩固秦王朝的统治;二是游山玩水,但客观上对当时秦朝交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直接加强了统一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泰统一六国到刘邦建汉.他作为一个足智多谋、尊礼重义的谋士,在反秦灭楚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9.
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七国混战和秦的统一”,对於七强并立的形势,魏国的建设,秦国的变法,战争的情况和秦灭六国,作了明确的叙述,为了进一步体会这一节教材,本文以课本所提出来的主要问题为基础,试作一些初步的分析说明和一些补充,藉供读者参考并求指正。  相似文献   

20.
王翦 《湖南教育》2004,(11):23-23
一是信度。提问首先必须做到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不能歧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作出精确的回答。其次,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策划,精心设计“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提问方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经过思考,懂得历史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