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一年级第六章分子运动论热和功一、概述本章在原教材中为上册第八章,与原教材比较,只是删去了原教材练习四的第(2)题和习题的第(4)题,这两道计算题都涉及热功当量的数值,现在,按国际单位制,热量和功的单位统一用焦耳,一般不再用卡为热量单位,没有必要强化热功当量的具体数值。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三节介绍分子运动论、统计规律等统计力学的一些粗浅知识,四、七节介绍内能、功、热量概念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热力学的一些初步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初步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第五章第四节《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一节中的“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热能增加”这一问题的实验演示,课本上是采用使乙醚沸腾顶起胶塞的现象来说明的。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也能够反映问题的实质,但很间接。其一是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温度的升高,只能凭借沸腾现象想象、分析出温度的上升,这就缺乏了实  相似文献   

3.
本刊1994年第10期刊载的“热学教学的误区”一文,结合中学教学指出热学教学要防止陷入误区。在顾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物理概念的正确性。读后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 1.热量是过程物理量 把“热量”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来定义,中学生不太容易接受。“热量”的概念比较直观,教材中是先讲“热量”再引入“内能”的,另外这样的定义对“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的特点不够突出,这正是教学中易陷入的误区,似乎热量、功和内能一样都是由状态参量决定的。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必修本第一册)第180页的结论:“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  相似文献   

4.
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一节的教学中,是用酒精灯对试管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开,来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热能就要减少。老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由于学生无法感觉到此时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温度”、“热量”“热能”等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少学生,以为“热传递中传递的是温度”,以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就多”,以为“物体温度升高后热量就增加”,等等。总之,他们把温度、热量、热能当成是差不多的概念,搞不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对这些概念的叙述,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课本说:“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初中物理第二册第33页)这就是说,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在任何情况下总有个冷热程度,因此都有相应的温度。温度是个状态物理量。热量则不同。课本说:“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同上书第58页)这就是说,热量是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体如果  相似文献   

6.
热能概念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教材中文字叙述又十分简练,这些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有时青年教师觉得这一节的内容不易处理,作一个课时讲内容太少,与下一节“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合起来讲内容又过多,难以讲深讲透,因此我想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处理方法。我认为这一节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着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展开,同时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1、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问微观;2、如何使学生深入埋解温度的概念;3、如何将热能与机械能加以  相似文献   

7.
第二章 分子运动论内能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八节。第一节介绍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第二节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为选学内容。第三节内能提出内能的概念,讨论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第五节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讲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热量的定义。第六节比热容。第七节热量的计算。第八节能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8.
初三《物理》第五章“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一节中的图5—5所示的演示实验往往不易做成,而图5—6所示的演示实验又较费时,且现象不易做得明显。我在教学中摸索了一些操作要领和改进措施,效果比较显著。一、“气体被压缩时热能增加”实验的操作要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此实验有说明,经反复实践,我弄通了其中的道理,找到了实验成功的经验。 1.课本上写着“浸过乙醚的棉花”,《教学参考书》上写着“乙醚的量不能多,否则演示不易成功”。这就是说,把湿漉漉的乙醚棉球放在筒中实验,不易成功。因为乙醚蒸发致冷效果显著,有液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一节中的“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热能增加”这一问题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使乙醚沸腾顶起胶塞的现象来进行的。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说明问题,但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温度的升高,只能凭借沸腾现象去想象,分析温度的上升,这就缺乏实验所特有的“直观性”。这种方法还很容易和这节课后边的“水蒸气膨胀对外做功,热能减少”相混淆。我用演示温度计和酒精代替乙醚和胶塞作这个实验,既增加了直  相似文献   

10.
童志红 《物理教师》2010,31(1):20-21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新引入的一节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出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定理),为下一节的教学作准备.新教材增加这一内容,比原教材只做一个简单的定性实验,然后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得出动能的表达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动能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三章热量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要求热量和比热是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就是在简单热现象的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热量和比热的初步知识。全章教材可以分为两个单元,1~3节为第一单元。本单元教材首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热传递的基础上直接提出热量的概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给水加热的分析,引入了热量的单位“卡”。由于物体降温和燃料燃烧都可放出热量,教材又从实例出发引入了燃烧值概念及其单位。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同物质的多少和温度变化的大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热学属性有关。教材从“1克别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否也是1卡”这个问题出发,并通过实验的分析,引入了比热的概念和单位。教材列出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学生在第五册已借助直观教学,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质性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建立单位“1”的概念,又是归纳出分数意义的前提。所以正确理解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扩展对整体的认识,即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更是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教 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数学设想学生在第五册已借助直观教学 ,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质性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建立单位“1”的概念 ,又是归纳出分数意义的前提。所以正确理解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要扩展对整体的认识 ,即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更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要在正确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因此抽象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②》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中“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引入的实验缺陷入手分析,对实验提出了改进方案。对突破教学难点,贯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探究学习的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课本为了从物体的质量求重量,引入了常数“g”,并且给出了计算重量的公式G=mg。课本编者在《新编初中物理(第一册)的教学》(参见《物理教学》1982年第五期)一文中也一再指出:“在这里g只是换算常数,其数值是通过千克力和牛顿的关系给出的,单位是牛顿/千克。”这就是说g这个“换算常数”,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此由物体的质量求重量,它实质上是质量的千克数与地球上重量的牛顿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此复合单位牛顿/千克中的千克指的是质量而不是力。但不少老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将“换算常数”说成了“单位换算常数”,这就有加以讨论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在第七章第6节安排实验“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对静止物体的功和物体速度二次方成正比”的关系,从而推知物体的动能可能包含“速度平方”这个因子,而没有得到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初二物理“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一节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一个教学难点。我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动平衡”,设计了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用启发、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施教方案,下面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 从复习“静平衡’过渡到建立“动平衡”的概念教师:上一节课研究了,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有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是否一定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热量”一章在初三物理中是较为靠前而且所占地位比较重要的一章。本章内容学得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提高,本章内容又是学生在学过热传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在发生热传递过程中,定量地反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的问题。本章引入三个基本物理概念。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体会,学生对“热量”本身的概念总是含混不清楚,对一些选择、判断或问答题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说  相似文献   

19.
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热学内容中,热量和比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知道热量,结合比热的计算,可以知道温度的变化;结合燃烧值的计算,可以知道物体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结合热功当量的计算,可以知道热量相当于多少机械功。比热则是热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计“光的反射”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定律是本节的核心 ,也是实施“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的主要阵地。在授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出问题—猜想—反驳—解决问题”的四段式教学过程 ,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1 :打开投影仪 ,它发出了一束光 ,拿一块平面镜放在投影仪上 ,对着全班照射一圈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镜子反射出的光。师 :感到刺眼了吗?生 :感到了。师 :这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之后被物体表面反射出去一部分造成的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