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枯燥乏味,受众不喜欢,一直是闲扰着新闻界的难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应该是受众最关注和感兴趣的。因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同每一个受众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这种经济活动反映的经济新闻,可以使受众足不出门而知天下经济活动。正如著名学者萨空了所说:“世界上新闻报道最为人类所注意的,第一是经济新闻,注意的人也最多。”(转引自李万银《漫谈经济新闻受众的心理特性》)这就是说,经济新闻对受众有着固有的、潜在的魅力。这股子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是其他内容的新闻很难相匹的。可见,问题的症结并不是象有的同志所说的“经济新闻本身存在着枯燥乏味的问题”。但是,经济新闻这种固有的、潜任的魅力,犹如璞  相似文献   

3.
新闻创新似乎是媒体编采人员主观的事情,但其真正的客观要求却是媒体的受众,或者说,受众才是新闻创新的诉求者和承载者。以报纸论,读者以什么样的方式诉求媒体的新闻创新呢?那就是他们喜欢与不喜欢读新  相似文献   

4.
传播者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总称为“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新闻作品有所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各有各的标尺。了解了这一点,传播者为受众服务才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受众都喜欢那些深入的、情感的、趣味的、形象的、带有悬念的和曲折起伏的新闻作品,为了达到这种心理效应.新闻写作者必然向自己的作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于蓓 《声屏世界》2009,(2):5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众媒体的受众意识和人文意识在逐渐增强,体现为受众本位观念的树立,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的视角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求。实践表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受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欢、接受和信任程度就更强,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社会新闻,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耳朵”,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的一定的心理需求。我认为,在目前大量的新闻节目类型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有力武器,但是即便是反映百姓身边事的社会新闻,有时候也不是总让人觉得那么贴心,甚至有些新闻因为报道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受众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受众的逆反心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理解受众心理,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息等量的新闻,受众都喜爱精短作品,好比吃面筋比吃面好一样。 面筋比面好,是因为面筋是面的精华。受众喜欢精短新闻。也是这个道理。受众需要的是新闻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在于它的篇幅和规模。用最准确、最生动和最节俭的文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反映出来,这就是精品。  相似文献   

8.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  相似文献   

9.
张勇 《新闻前哨》2008,(10):69-70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也往往乐于追逐含奇含异、有着“戏剧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说的冲击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新闻节目,在百姓中知名度不低,在广播电视行业内引起的震动也不小,“鲁豫说新闻”对大陆一惯的新闻播报样式形成一定的冲击波,引起了新闻是“播”好还是“说”好的又一次反思和讨论。应该说:“播”和“说”在语言学中是同一个概念,即有声语言。普通受众并不关心新闻是播出来的还是说出来的,他们只是感性地评判喜欢还是不喜欢。但是对处在发展变革中的广播电视界来说,什么样的播音样式更符合现代传媒的特性,更能赢得受众,已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的确,在业内目前对“播”和“说”很…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不妨分析如下:一、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  相似文献   

12.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也往往乐于追逐这一类含奇含异、有着“戏剧性”即故事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受传者、信息、受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受众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传播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众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受众并不总是与传播者的意愿相一致.传播内容也未必总会得到受众的接受和喜欢,相反,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背逆的现象.致使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目的无法达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受众的逆反心理无疑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像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一样,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 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从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去定位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新闻早已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媒体对信息传输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发布信息越来越迅捷,越来越丰富。这逼迫媒体所发布的新闻必须通过创新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从前受众等待新闻,现在媒体要出面拉受众,自然得放下架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受众喜欢的口吻,生怕受众跑掉。这种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迫使我们这些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的传播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信息是记者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按照事本来的面目反映新闻是中外新闻记者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来反”的问题,亦即涉及新闻表现手法,中外者却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的风格。比较而言,西方记者喜欢“感性表现”,中国记者偏爱“理性的陈述”。一、感性的表现西方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喜欢诉诸受的感性认识,善于捕捉新闻中的形象事实,那些容易被人直接感知的,能引起受众接兴趣的形象元素,比如精彩的场面、典型的节等,而后以流畅朴实的行文,充满感情的触,将其细致地描绘出来,对受众的感官产强烈…  相似文献   

17.
新闻播音要不要情感?从事了十几年新闻播音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们通过这一途径,快速、准确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如果我们在播报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声调冷冰.只是见字发声,那么.这样的新闻播音是不成功的。其人其声没有对受众产生多少魅力.新闻内容的传播自然要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则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一事实有区别于其他事实的足以成为新闻的东西。这个东西人们称之为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的诸要素中,最能影响受众,引起他们强烈关注的,莫过于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闻对于受众,大体可分为利益型、知识型、娱乐型。其对受众的影响度依次降低。很明显,一件与受众的生产、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新  相似文献   

19.
一则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一事实有区别于其他事实的足以成为新闻的东西。这个东西人们称之为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的诸要素中,最能影响受众,引起他们强烈关注的,莫过于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闻对于受众,大体可分为利益型、知识型、娱乐型。其对受众的影响度依次降低。很明显,一件与受众的生产、工作、生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形象化、直观新闻手段的迅速发展,广大受众越来越喜欢形象的描述和形象的感受.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新闻特写恰恰适合受众的需求.因此,它在新闻报道领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运用当代思维,对这一体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以改善我们的广播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