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与传统的金融有明显的区别,这就会导致针对传统金融的监管工具"金融特许制"和"强制信息披露"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对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科技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当前我国正迎来“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随之而来的金融犯罪风险也应运而生。本文以当前各种金融犯罪行为的表现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建议,以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的下降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风险管控能有效降低高风险的发生,本文主要对项目管理的基础进行分析,并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风险管控中的相关应对策略,以期实现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使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既要对其发展保持适度的积极态度,鼓励创新,也要意识到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并结合e租宝事件,得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成为当务之急的结论.最后,从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支付和货币融通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然后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加快了普惠金融的实现步伐.但是在宽松的监管之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出现严重危害投资者利益和金融稳定的行为.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平台的发展现状,以e租宝为例,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监管层的漏洞和不足,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内外控制制度和监管主体的协调机制、制定严格的P2P网贷平台和投资者准入标准,并完善退出机制及客户资金第三方托管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运用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也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在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科学化的监管,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保障。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要监管的必要性和核心原则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结合传统金融业而出现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目前发展迅速。我国当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主要是对实体金融业进行规制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缺失和空白的状态,具体表现在税款征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订落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同时税款征收的方式和方法比较陈旧。为了有效规范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必须从税收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款征收与管理,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兴未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监管层的关注,如何做到既能防范风险又能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大众,探索出一种符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法律监管方式是当务之急。法律监管模式必须依据发展特点,混业经营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涉及到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等不同的金融业务,跨度大业务综合性强,同时,互联网金融集团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法律监管难度,我国现行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鉴于此,须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实行统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时期,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领域也开始与互联网结合,共同发展.经过我们的进一步分析和整合,我们可以得知,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通过互联网领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传统的金融市场已经被以互联网为主要发展的方式所取代,在本文中,我们就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筹这一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作为新兴金融模式,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法律和投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股权众筹发展的模式及特点,揭示了股权众筹发展中存在的法律和投资者风险等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股权众筹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资金的快速融通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和金融相互融合并应运而生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归总,其门槛低、效率高等优点对传统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个人投资者和小微企业的广泛欢迎。而正是由于互联网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特殊性,两者融合的新金融模式具有复杂多变性。本文通过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归纳出互联网金融风险存在的类型与特点,从而提出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问题不仅是我国三农领域的重点问题,也是未来金融业的蓝海,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在鼓励发展农村金融,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农村金融还存在着金融缺口大、信用建设差、风险控制难等问题,使得农村金融的服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提出依托互联网金融整合资源的手段,以促进我区农牧业产业化为目的,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深度融合即农村互联网金融,通过农牧业产业链全链条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推广来破解农村金融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对传统银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在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从中抓住机遇,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也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其对传统银行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与挑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亟待转型和调整。因此为了有效地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以黑龙江工业学院金融专业为研究对象,对本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金融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转型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6.
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互联网金融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个四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互联网金融环境,提出了有力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措施。希望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的监管探析,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良好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等领域,不断蚕食传统银行业务。为防止被边缘化,传统商业银行陆续布局互联网金融。本文旨在结合交通银行己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针对发展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促进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进一步帮助广大中小商业银行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难,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态金融,市场需求是其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的崛起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特殊的风险,急需相应的政府部门对其加以监督管理.本文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进行简单叙述,就其存在的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互联网金融也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在我国,不仅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总量和用户一直在不断的增加,我国的金融业也因为信息技术的推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并且对传统的支付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先介绍一下互联网金融的状况,并以余额宝为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指出了互联网金融现存的问题及风险并给出相关发展对策,最后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阐释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融合互联网精髓与金融核心功能的业务形态。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其存在的弊端,如: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确、第三方网络平台存在资金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征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强化对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规范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和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等对策,以期能够在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