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2.
对农节目视角的单一性,从大部分的节目名称上就已经一目了然。似乎总离不开“田野”两字。从《金色田野》、《绿色田野》、到《七彩田野》,从《新安田野》、《沃洲田野》到《田野风》、《金土地》等等,从名称上,就能够一眼看出节目的基本定位框定在农业生产的话题范围之内了。  相似文献   

3.
《居易录谈》《居易续谈》最早见于《学海类编》“集余游览”类,为《学海类编》编者删削王士禛《居易录》《香祖笔记》内容后改易别名而成。《居易录》《香祖笔记》卷帙浩繁,《居易录谈》《居易续谈》对王士禛笔记作品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内容残缺不全、名称易致混淆、文字校勘不精等问题,对王士禛及清代笔记进行研究,应以《居易录》《香祖笔记》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浪迹丛谈》十一卷《浪迹二谈》八卷 《浪迹三谈》六卷 梁章钜 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七十五岁。嘉庆七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礼部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江苏、  相似文献   

5.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6.
孟维 《青年记者》2007,(10):28-29
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编辑出版工作。在他众多的作品与贡献当中,《生活》周刊与《生活日报》首屈一指,是办得非常好的两份报刊。他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他所留下的大量述,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央以及省、直辖市的党委机关报以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地方都市类报纸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新闻评论专栏,例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求实篇”,《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新民晚报》的“新民论坛”,《湖北日报》的“三楚放谈”等等。但是对于更多的地方报纸不仅缺少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徐敏 《中国广播》2004,(2):61-62
先看《江雪》。《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是唐朝中期进步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祖籍是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柳河东。柳宗元21岁考中进士,他一生都关怀国事,积极进取,坚贞不渝。唐顺宗时,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起草政令文件。可  相似文献   

9.
清人笔记随录(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游录》九卷 谈迁 撰 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十四岁。明诸生,因愤明史著述多有失实,遂萃毕生精力从事明史纂辑,成《国榷》100卷,为有明一代的信史,不意全书手稿于顺治四年为宵小所窃。孺木志不稍沮,奋其余年,又重纂成书。  相似文献   

10.
《白岳庵诗话》二卷,清余楙撰。余楙,字啸松,休宁人,寓居浙江嘉兴。关于他的家世、里居,我省地方文献少见记载,《安徽文献书目》、《皖人书录》竟将他误为明代人,其里居或日婺源(一),颇为错谬。本书卷端作者即日“余家世新安”,卷下又曰:“故里洽舍村,依鹤山而居。”查康熙《徽州府志》,  相似文献   

11.
“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对《申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光明 《新闻三昧》2005,(6):23-23
上海《新民晚报》5月3日28版《六安茶及其他》中,作说他在1940年“从战时陪都重庆以记身份溯江东下”,笔认为这里用错了“溯”字。  相似文献   

13.
现在提倡写短文,而且新闻体裁还规定字数,在长风日炽的今天。以字衡文,出于不得已。如何把短文写好?使人读后真有“尺水兴波”之感,是很值得研究的。前苏联作家契诃夫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古代精短文章,光焰夺目。《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加在一起,也只有40万字。《论语》只有11750字,老子的《道德经》,仅有5000字。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离我们很近义很远。他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距今已有2095年。他所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学的先河.他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与绝妙的字、精湛的编纂体例一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市石龙区信用联社职工李新伟是一位信贷员,2001年竟当上了资产管理部主任。李新伟为何进步这么快,还得从他写稿说起。而立之年的李新伟酷爱新闻报道,参加工作后,偏偏当了信贷员。放贷、收贷、收息、收储,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在百忙之中,他常常挤出时间采写新闻。长期的勤学苦练,李新伟采写的一条《简讯》终于在《平顶山日报》上变成了铅字。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李新伟把这张报纸“揣”到家里,晚上,在灯下读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一夜都没合眼。从此他更成了新闻迷。2001年10月,平顶山市石龙区南顾庄乡的刘庄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教授曹先擢在1992年第3期《语文学习》发表的一篇谈汉字误读的文章提到:也有字本来不误,而故意将二字合为一字或一字析为二字,而作戏谑之举的。1936年当代学者吴奔星在北平办《半月文艺》,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18.
半年多没与读MBA的Adrian张见面了,不知道这个昔日忙碌无比的CIO现在学习的怎么样。“十一”放假前约他一起喝茶。一见面反而没有谈IT,先说起了中国的电影,从《夜宴》、《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到《卧虎藏龙》,从剧情到功夫,从冯小刚到李小龙,谈到最后,一致轻松地认为论“功夫”还是李小龙的最好。虽然现在的大导演拍的“功夫”是美景、关人、CG、特技、华服与华美音乐一起上,但武功表现的是无门无派、无套无路,跟本就没有守住“门户”。要知道,练武之人在开打之前是首先要守住门户的。说到这里,Adrian张突然话锋一转说:CIO要作好信息化管理也要先守住门户。这下让我很是惊讶,就调侃了一句:你这个CIO读MBA可不要走火入魔呀!  相似文献   

19.
字典的由来     
《出版参考》2005,(7):10-10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篇》及所录的“籀文”二百二十三字。  相似文献   

20.
做好现代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格式》(以下简称《格式》)及《归档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本人通过工作实践和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