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2.
2、二式、贰、两这已个字.读音不同,字形相异,用法有别。写稿者应该了解一应该掌握.应该正确使用。2、二、式、贰、读音相同一部读er;两是另外读音,读hang。二、、贰、两是中文,2是世界通用的阿拉伯字。以上五字,共同之处是当它们表示数量时.其义相同,都等于一加一。在《辞海》中。“:1”的释义有四:。Ij表示数目.加1+l;②双.如独一无二;l两样一别的.如怀有二心;①次、副,如二花脸。在《辞海冲,“两”的释义有九:_卜二一如两个人;②双方。如两面受敌;-9双面一如势不两立;)哲学名词.如对立的两面;⑤不指定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晚报1984年12月11日二版的一则消息中写道:“1983年她的老伴因病去世,临终时老俩口商定把积蓄中的一万元捐献出来.”这里误把“两”写作“俩”(读间Liǎ)了.“两”是“二”的意思,属于数词:“俩”是“两个”的意思,它兼属  相似文献   

4.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5.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6.
近来,一批所谓“导读”、“解读”、“快读”、“速读”类的“浅阅读”图书,如雨后春笋纷纷摆上书架。真如其广告语上说的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吗?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在首都某大报的大字标题上赫然出现了“打de”词组,叫人读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此词组为何义。 读了正文,方知“打de”乃“打的”也。“打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词,意为“叫出租汽车”。据英文音译为“的士”。“打”在汉语中有20多种意义,其中包括“买”,如打油、打车票。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文字编辑是幕后英雄,这句话既充分体现了文字编辑的工作特点,也道出了该项工作的责任重大。“英雄”二字沉甸甸的,不是可以随处乱用的,可见对文字编辑给予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事实上文字编辑业务中的疏漏舛误屡见不鲜,严重阻碍着高质量读物的出版发行。对此,谨以本人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三个重要实际问题,谈些浅见。一戒见怪不怪“凯旋归来”一词,经常出现在书刊读物中,足见众多的文字编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问题。其实在句子中使用“凯旋归来”一词,不但蛇足,而且不通。因为“凯旋”一词,已然明确地表明了“战胜归来”的含义。若以“凯旋归来”而论,岂不成了“战胜归来归来”了吗?有种说法认为“凯旋归来”较之“凯旋”用着顺畅,但只顾了顺畅是要出毛病的。像不时能听到的“如火如茶(荼)”、“培(涪)陵榨菜”等等。愚以为部分原因是读了白字,而大部分原因恐怕源于“顺畅”二字。形式上的朗朗上口,更利于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事小,贻害读者事大。设若把举世闻名的巴黎凯旋门,在文字上表达为“凯旋归来门”,读起来是否更加顺畅呢?相信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又如,关于汽车的时速(公里/小时),很长一段时间了,书刊读物甚至广播电视中,常“豪迈”地称之为“迈”。殊不知,这...  相似文献   

11.
咱们”与“我们”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乍一看好像意义接近,使用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咱们”是包括己方(我或我们)和对方(你或你们)。如“咱们”不分彼此;这事咱们好商量。“我们”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而不包括对方。当前这两个词混用、错用是屡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13.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与“预测”,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对此,本文再作深入探讨。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理念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档案鉴定回溯观和预测观的出现与论争,既是不同档案实践作用于档案学认识的结果,也是档案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新旧理念的必然碰撞。首先,两种观点是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实践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档案学人在档案价值取向上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民英雄纪念塔揭幕,二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是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活动中两件大事,同样也是上海各报头版两大新闻。但是各报在报道“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落成仪式”时,却用“揭塔”一词(如5月27  相似文献   

15.
“刹”有两个读音。一读Cha,如“古刹”、“刹那”。“刹那”是梵语的音译词,指极短促的时间。解放日报去年12月18日头版头条消息中,把“一刹那”错为“一霎(Sha)那”,头版右下角的言论中干脆用“一霎那”作标题。“刹”和“那”两个字表示一个词素,拆开来就失去本来的意义。这里该用“刹”而没用。但是,中国青年报今年2月4日《维纳斯,与美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在口语和报刊上,我常见“执著”误用成“执着”。《辞海》(缩印本)第666页上对“执著”的注释是这样的:佛教名词。佛教有大乘、二乘(即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  相似文献   

17.
“金书铁券”是古代遗留至今、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尚属独一无二的特殊载体的档案文献,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现藏于青海省档案馆。何谓“金书铁券”,不妨先从“书”说起。所谓“书”,一是指“在铁的质料上刻字过程”,近似今天的“书写”;二是指“金书铁券整体文字内容”。所谓“金”,一是指“涂在字体上的黄金粉末”;二是指所有字体涂完后,“铁券通体金光辉煌”。所谓“铁”,是指“载体的质料”。所谓“券”,《辞海》释义:“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此正符合金书铁券的特征与作用)。”如将这四方面…  相似文献   

18.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给以”,“给予”属一组同义词,都是“交付”的意思。但是,这是就其词汇意义说的。如果从语法意义上分析,二者却有显著差别。某些文章中二者通用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给”在古汉语里不读“给”(gěi),和现代汉语里“给(gěi)的意义范围也不同。“给”在古汉语里谈jǐ,主要意项有二:一、形容词,丰足;二、动词。供应,专指供应食用。现代汉语里“给”的意义在古汉语里是由“与”或“予”承担的。认识一组词的同义现象是不难的,难的是对其细微差别的辨析。“给以”、“给予”语法意义的差别就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他们在句子中同其  相似文献   

20.
所谓“致”与“至”的系列词,是指分别由“致”和“至”与同一语素所构成的略带对应性的一组词,如“致于”和“至于”,“以致”和“以至”等。前一组词,是“致”和“至”分别与同一语素“于”构成的;后一组词,则是由“致”与“至”分别与同一语素“以”构成的。由于有相同的语素,所以形成上似乎有一种对应性。正是形式上有这种对应性,再加上“致”与“至”读音相同(皆读为“zhì”),所以由它们形成的系列词即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