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龙丹萍 《现代语文》2008,(1):125-126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状字的分类标准,认为其分类标准有二: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没有一以贯之,在《状字诸式》一节中断,而导致这部分非状字仅凭"象形肖声"的意义特征被划入状字范围.  相似文献   

2.
自《马氏文通》提出"状字"以来,几乎每部系统论述汉语语法的著作都会提到状语、状中结构。本文从状语的界定、分类、位置、语义指向及状动搭配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评述,旨在明确状语研究现状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的情形大致可分为比喻、处所、依据、缘由、对待五种。"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是活用还是常用,语言学界莫衷一是。可以从词性相对论和标记理论这两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皆"类词,是指古代汉语表示全部的范围副词"皆"、"悉"、"尽"、"俱"、"咸"、"遍"、"毕"、"举"等词。这类副词在《马氏文通》中除了"毕"字被列入"状字章"之外,其他都被列入"代字章"中的"约指代字"。从《马氏文通》对这类词的语义分析来看,这主要是考虑了语义指向。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类词的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状字章问题颇多,语法学界从各个角度对状字章作了评述,特别是“状字诸式”节,多数学者认为马氏把状字与静字混淆在一起。我们认为马氏把“状字诸式”1-4类归入状字时注意到了此类状字与象静字的区别,实乃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将某些原属静字的字归属于“状字”,这对后来学者对状态形容词的认识有启发作用;将某些记容、记处之读的作用归为“用如状字”,指出读句之间也有状与被状均关系,对于后来学者的偏正复句的提法也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中所论述的状字系统是个庞杂的体系,首先表现为状字划分标准的不统一,其次是状字界定范 围的不明确,再则是术语概念的相互混淆,本文将具体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皆"类词,是指古代汉语表示全部的范围副词"皆"、"悉"、"尽"、"俱"、"咸"、"遍"、"毕"、"举"等词.这类副词在<马氏文通>中除了"毕"字被列入"状字章"之外,其他都被列入"代字章"中的"约指代字".从<马氏文通>对这类词的语义分析来看,这主要是考虑了语义指向.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类词的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中提出的“自”为“重指代字”、“‘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乎宾之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根据古汉语的语言事实,着重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动词前的“自”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二、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三、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做宾语前置。总之从分析古汉语材料入手,归纳动词前“自”的用法为:副词,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