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我意识"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具有深刻而悠久的思想渊源,"自我意识"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中内涵发生了多重变化,构成了传统与现代、本体论与认识论交汇的哲学关节点,笛卡尔"自我意识"主体性哲学的确立对康德先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在西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自觉把握本体论前提,厘清隐含在理论中的不同本体论假设,从横向上把握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以及两者相互渗透的倾向。梳理西方现代不同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的本体论差异,不仅有利于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认识教育管理理论、促进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白雪 《华章》2011,(33)
马克思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三个”内在统一,即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中能动性与受动性、客观性与阶级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黄楠森、丛大川同志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相对独立的科学,它们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在哲学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本体论以整体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对象,认识论以整体世界的一小部分即人的认识及其一般规律为对象,因此本体论包括认识论,它构成整个哲学的核心部分,并处于哲学的最高地位。(见《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载《哲学研艽》1985年第12期)我认为,上述观点把本体论和认识论割裂开来了,抹煞了哲学的特殊本质,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其他科学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种形态的变迁,分别是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德国古典综合统一的哲学和现代"拒斥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哲学形态发展的背后凸现的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逻辑,展现了人类的客观精神→主观精神→主客观统一的精神→批判精神。这条主线体现了哲学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四个部分。可是在旧哲学里,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看成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例如在康德那里,他把“本体论”称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他把存在的规律和思维规律相割裂。在黑格尔那里,把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都统一于逻辑学中,把现实的事物、运动和规律都归结为“绝对观念”的发展。建立了唯心主义的体系,它是本末  相似文献   

8.
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为核心原则,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从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重向度展开总体性思想,其意蕴在于廓清作为方法论本质的总体性与物化意识、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总体性与阶级意识、作为本体论表征的总体性与实践哲学的演进逻辑。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本质,是被严格限定在历史范畴内的总体性,意在弥合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同一趋势。以总体性为原则的认识论,其本质是关于历史领域的认知,蕴含着生成总体性的阶级意识的动力。卢卡奇以总体思维范式的转化重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形成了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关系本体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为其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的高度统一,对其深入考察是呈现出卢卡奇青年时期较为完整的思想谱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综观整部西方哲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它的主流形态是围绕在、思、言及其关系问题逐步形成并拓展开来的,对它们的研究分别产生了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逻辑学(语言哲学)三种最基本的哲学形态.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虽然人们习惯性地以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当代语言哲学来简单地概括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段的主流哲学形态的嬗变,但是这仅仅就不同历史时段哲学所关注的基本主题和核心问题而言才有其合理性.事实上,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哲学思考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涉及在、思、言及其关系问题.因此,可以说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逻辑学(语言哲学)并非分别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的固有哲学形态,而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段的哲学思考都必然会涉及的带有普遍性的共同论域.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核心 ,在实践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一切旧哲学 ,建构起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质与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质与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实际工作中,许多研究学往往混淆了它们的基本内涵,甚至把它们作为相等同的概念,以至于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此,本试图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来理清两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内涵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实践当作认识论范畴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的争论,提出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在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通过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又大大推进了人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 ,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 ,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创立具有极其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科学统一作为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研究导向。认识论导向涉及的是科学理论在语言和方法上的一致性;本体论导向则是从物质运动形式和多种微观物质客体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方面来寻求科学的统一。关于这两个导向的历史演变,已经有学者作了权威性的论述。①②③本文所探讨的是认识论导向上新的科学统一形式──科学的实践统一。这是科学基于人类共同的研究目标而达成的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它冲破了以往科学基于语言、方法的静态统一模式,完全从科学活动中寻找科学统一的基础。这不仅是科学统一思想在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贯彻和具体化。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是从本体论范畴逻辑地发展而来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认识论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本体论范畴。客体就是进入实践领域的物质,主体就是进入实践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实在”的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是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根主线,它既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线索,又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可按照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所研究的不同问题,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无论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学派,都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自然科学中主客体关系问题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20世纪科学思想带有根本性变化的反映,也是当代哲学发展对科学需求的反映。在哲学上,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大领域。关于现代自然科学中主、客体关系问题的讨论一时众说纷纭,其根源在于一些人未能将科学思想、对科学思想的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哲学思想三者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通过对认识的哲学反思,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古老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认识论的根本变革,都在于有无唯物史观这个根本问题上。唯物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创立科学认识论的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立以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其发展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集中体现了唯物史现与认识论的统一,因而最充分地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的揭示.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隐藏在"人与语言的关系"的命题中.在认识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是一种反映论的认识论关系,它强调语言对人的客观性,强调人对语言的疏离性;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语言知识".在存在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的关系统一到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中,它强调人与语言的本体论关系,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对话"; "对话"成为存在论哲学基础的语文教育论的核心的、基础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