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了不同郁闭度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林对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 表明: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生长指标(成活率、地径、株高、根茎鲜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郁闭度0.3~0.4下多花黄精成活率最高,达到93.7%;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的地径、株高、根茎鲜重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郁闭度0.3~0.4显著提高了多花黄精的生长,地径、株高和根茎鲜重分别达到0.64 cm、83.96 cm和255 g;郁闭度0.3~0.4和0.5~0.6产出黄精药材的总多糖含量达到16%以上;不同郁闭度黄精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为90%左右,无显著差异.综合考量郁闭度0.3~0.4厚朴林下最有利于产出高品质多花黄精药材.  相似文献   

2.
探究水田七的耐阴特性,明确其最适合的遮阴强度,以期为林下提供适应的耐阴药材。在不同的遮阴处理下对水田七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遮阴率为75.0%时,水田七的株高、叶柄长及总叶绿素含量最高;茎粗为最小。四种遮阴处理下水田七在遮阴率为75.0%的光合-光响应强度整体上高于遮阴率为50.0%和遮阴率为25.0%的处理,并显著高于遮阴率为0.0%处理,说明水田七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在高遮阴环境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树木按是否达到性成熟的标准,即开花与否分为幼年阶段和成年阶段。树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是形体不断壮大的过程,干径增粗、高度增加的过程,也是从无花到有花、少数几朵到繁花似锦的过程;是观赏特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成年的大树,根系和树冠都已得到充分生长,植株粗大,花果数量多,性状稳定,对不良环境抗性强,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其品种特性,是观赏的最佳阶段。园林绿化工程,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Y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根据该油藏的地质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对氮气泡沫调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通过CMG-STARST M模拟器运用机理法建立起一个两相、5组分模型来研究氮气泡沫相对水驱对采收率的提高作用。通过数值模拟优化得出的得到最佳开发方案:氮气泡沫段塞0.35 PV+水气交替段塞0.3 PV+水驱,注液速度为740 m3/d,气液比0.8~1.2,起泡剂浓度0.35%~0.4%。该油藏通过氮气泡沫驱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达到降水增油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赵淑珍 《科技风》2014,(7):190-190
本试验探讨白术多糖对鹌鹑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选用1日龄鹌鹑960只,随机进行分组,平均分成6,其中a作为对照组,每天只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b、c、d、e,分别添加不同量(0.8%、0.6%、0.4%和0.2%)的白术多糖在基础日粮中,对这4组进行饲喂;f组添加抗生素。每组进行分成4个小组。结果显示:在1~14日龄阶段,其他各组的日采食量(1269.79g/d)和日增重(682.98g/d)均显著低于f组;c组(1.67)和e组(1.66)的料肉比显著低于f组(1.87)。在15~28日龄阶段,d组(1364.41g/d)和F组(1349.04g/d)的日增重显著低于B组(1469.36g/d);a组(3385.13g/d)的日采食量显著低于b(3547g/d)、c(3643.39g/d)、d(3578.55g/d)、e(3661.07g/d)和f(3592.30g/d)各组。结论说明:在提高鹌鹑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方面,白术多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对剖宫产子宫复旧后检查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到2011年8月接收的300例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和5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采用超声追踪检查。结果:45%手术后患者子宫的纵径具有显著价值,25%手术后患者子宫峡部长20±5.2mm,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大多数是2次剖宫产史的患者。还有1例66岁的老年患者有两次剖宫产手术史,出现腹泻、腹痛进行钡灌肠检查,显示乙状结肠具有外源性压迫,CT检查显示患者盆腔出现实质性的肿块,采用B超检查,显示子宫体底部没有出现萎缩,子宫峡部长达到5.0cm,随着患者膀胱充盈程度的不同,患者的子宫峡部的长度也有所改变。患者膀胱轻度充盈的时候,峡部显著缩短。为了增加准确性,采用宫腔探针,显示盆腔包块系没有萎缩。还有1例66岁的老年患者有两次剖宫产手术史,出现腹泻、腹痛进行钡灌肠检查,显示乙状结肠具有外源性压迫,CT检查显示患者盆腔出现实质性的肿块,采用B超检查,显示子宫体底部没有出现萎缩,子宫峡部长达到5.0cm,随着患者膀胱充盈程度的不同,患者的子宫峡部的长度也有所改变。患者膀胱轻度充盈的时候,峡部显著缩短。为了增加准确性,采用宫腔探针,显示盆腔包块系没有萎缩。结论: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要多分析患者的病史,再结合临床诊断,降低误诊的概率,尽量采取自然分娩,患者手术后运动可以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拉萨地区叶菜水培的营养液配方,以"香港玻璃"生菜为试验材料,以1/2剂量日本园试通用配方、日本山崎(莴苣)、华南农业大学叶菜(B)三种营养液为试验处理,研究不同配方的营养液对生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茎叶鲜质量、根鲜质量、根冠比、株高、茎粗和叶片数方面,1/2园试配方和华农B配方处理下的生菜显著高于山崎配方。但是由于拉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水质特点,选择华农B配方可能会导致EC值升至2500μs/cm以上,不利于叶菜生长,所以适宜拉萨地区的叶菜水培配方以1/2园试配方较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所使用水源中元素的含量,来调整营养液中营养元素的用量,才能达到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叶菜高产、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土壤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是认识土壤元素分布与迁移的重要前提。基于134个土壤剖面的523个采样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成都平原西部1m深土壤全磷的剖面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西部土壤全磷含量较高;0~20cm土壤全磷均值含量为0.89g/kg,显著高于20~40cm (0.59g/kg)、40~60cm(0.48g/kg)和60~100cm(0.48g/kg)土壤全磷均值含量。各层土壤全磷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全磷块金系数在30.65%~68.24%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均呈现出表聚趋势。成土母质、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可分别独立解释其9.6%~32.3%、6.0%~16.9%、8.9%~32.6%和4.2%~6.1%的空间变异。在土壤分类单元中,土属的解释能力大于亚类,可作为探究影响成都平原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基本分类单元。成土母质与土属的解释能力相近,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林芝地区野生手掌参典型分布区的土壤养分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手掌参生境土壤养分状况,以期为手掌参种质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15个手掌参典型分布区45个样地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并对其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手掌参生境土壤进行分类。结果手掌参生境土壤0~20cm土层pH范围4.62~7.23,0~10cm土层85%以上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达到一级肥力标准,均值分别为113.66 g/kg、4.76 g/kg、335.03 mg/kg;10~20 cm土层80%左右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至丰富水平,均值分别为37.15 g/kg、1.79 g/kg、124.13 mg/kg。0~10 cm土层57.78%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1.01g/kg)处于丰富水平,62.22%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24.57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88.89%的土样速效钾含量(均值207.19 mg/kg)处于中等至丰富等级;10~20 cm土层75.56%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0.43 g/kg)处于缺乏状态,80%左右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13.00 mg/kg)、速效钾含量(均值114.26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林芝地区手掌参生境土壤分为7大类型,占比分别为17.78%、57.78%、6.67%、6.67%、4.44%、4.44%、2.22%.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很高。结论手掌参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以酸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为主,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丰富,磷养分供应水平较差,表层速效钾含量较高,表下层速效钾含量较低。0~10cm的表层土壤肥力水平整体优于10~20cm的表下层。不同手掌参分布区土壤养分条件差异很大,表明手掌参对土壤养分条件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既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表明手掌参多分布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分布特点和结构特征分析目前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特性,基于三地及全域2011-2018年有关面板数据建立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评估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均是由于技术进步率显著增加,其中北京与天津的快速增长源于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设施和机构以及完备的管理经验,而河北的增长是由于大量规上工业企业等机构在本地区发生快速融合与迁移;但京津冀更倾向于自主研发能力培养而对创新管理技术积累和改善不足,无法满足其创新需求;2016-2017年间北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低至?7.8%且技术进步率仅为0.922,直接导致京津冀全要素生产增长率达到最低的6.8%。基于研究结论,从优化布局、统筹协作,完善产业链、提升管理水平和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环境健康风险已逐步融入到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如何揭示省域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和保障区域人群健康至关重要。【方法】本文在优化了US 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明晰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和不同县区健康风险强度,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包括加权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在内的空间分析方法体系,揭示了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对策。【结果】结果表明:①Cr、Pb和As是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且对应的儿童致癌风险高于10-6的点位占比分别为99.97%、74.24%和98.39%;②Cr、Pb和As在不同县域的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158~0.6532、0.0002~0.0466和0.0025~0.3859,对应的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256~1.0399,且江苏省北部县区对于其健康风险强度具有较高的影响,对应的影响程度顺序为As > Cr > Pb;③Cr、Pb、As及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对应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084、0.053、0.225和0.143,且以HH和LL空间聚类为主,其类型区数量占4种类型区的68.18%。④地均化肥施用量、居民受教育程度、道路密度和地均GDP等4个探测因子的q值均大于0.3,对于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分异有较高的解释度,且探测因子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结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评价与分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分布特点和结构特征分析目前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特性,基于三地及全域2011—2018年有关面板数据建立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评估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均是由于技术进步率显著增加,其中北京与天津的快速增长源于其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设施和机构以及完备的管理经验,而河北的增长是由于大量规上工业企业等机构在本地区发生快速融合与迁移;但京津冀更倾向于自主研发能力培养而对创新管理技术积累和改善不足,无法满足其创新需求;2016—2017年间北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低至-7.8%且技术进步率仅为0.922,直接导致京津冀全要素生产增长率达到最低的6.8%。基于研究结论,从优化布局、统筹协作,完善产业链、提升管理水平和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天然药物、植物药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给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契机。本试验于2004年夏季开始,先后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蛮汉山引种了细叶百合野生药用植物,对其种子特性、繁殖方法、移栽时期、栽培技术、生长发育特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引种驯化栽培研究,结果如下:1细叶百合种子不具休眠特性,光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细叶百合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2细叶百合最适宜的繁殖方法是鳞茎繁殖。对细叶百合进行分鳞茎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季栽植细叶百合鳞茎时,自然在田间越冬的春季挖出随即定植的出苗率高于头年秋季挖出用湿砂贮存到菜窖中的出苗率。不同移栽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细叶百合在9月下旬移栽成活率最高。种子繁殖,麦草覆盖能提高细叶百合发芽率与出苗率。3经过3~4年在引种地对细叶百合引种驯化栽培,能正常生长发育,返青率达到95~98%。细叶百合在引种地的生长发育性状与原生地相似,植株的高度,叶片数,开花数、物候期无显著差异。通过3~4年对细叶百合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研究,引种成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并切实可行的人工栽培技术,为大面积商品化人工栽培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