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七十二疑冢,以讹传讹 史料记载曹操生性多疑,生前搞了七十二疑冢,那是后人以讹传讹。曹操怎样去世、怎么安葬的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诗文中也有叙述。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去世前两年,曾经下了一个遗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明确说明他死后要埋葬在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上。  相似文献   

2.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前,注引《吴书》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  相似文献   

3.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盝顶方形,长宽各2厘米。""利苍",为轪侯,传世文献有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司马贞《索隐》:"《汉书》作‘轪侯朱仓’,故长沙相。"《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轪侯黎朱苍。"  相似文献   

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15):57-58
使用"不谋而合"要扣准"不""谋"二字 "不谋而合"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想法等却完全一致.本作"不谋而同",语见《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后多作"不谋而合".例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三诗意境,不谋而合."陈天华《绝命书》:"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此诚出于鄙人预料之外,且惊且惧."萧乾《挚友密友和畏友巴金》:"当时在处理许多问题上,我们几个都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们的刊物都敞开大门,但又绝不让南京的王平陵之流伸进腿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第十五章:"冯永祥的想法和宋其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卷一五《魏志·司马朗传》记司马朗卒年,“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四:“太祖以建安元年拜司空,辟朗为司空掾。朗时年二十二,至建安二十二年卒,止有四十三岁,传误。”以曹操拜司空时间,来界定司马朗入仕时间,由此来推导其卒年,是潘眉所持依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对潘眉说皆做征引。  相似文献   

6.
隋观德王杨雄墓志详细记述了杨雄的生平历官,补充了《北史》、《隋书》杨雄传之不足。对杨氏世系的记载与史籍相关记载完全相同,也与新见杨绍墓志所载一致,从而表明杨绍碑、顺陵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杨氏世系中"国"与"绍"之间添加一代"定"是错误的。杨雄长子杨恭仁墓志对其世系记载也存在重大失误,杨绍碑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长孙淑信及王媛华墓志提供了史书缺载的杨雄婚姻资料,杨恭仁为长孙淑信所生。杨雄墓志是已出土隋志中规格最高、形制最大者,保存完好,书法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根据清毕沅记述杨雄墓所在位置,推断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潼关县税村发掘的隋代王级大型壁画墓即是杨雄夫妇合葬墓。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晋陈寿撰,后又有南朝宋裴松之作注,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籍,有纪、传而无表、志,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历来评价较高。作者陈寿,字承祚,是撰《古史考》谯周的弟子,一生有一半时间在蜀汉,三国史事,很多是耳闻目睹的。在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二国已有人撰本朝史,如王沈撰《魏书》四十八卷,韦昭撰《吴书》五十五卷,鱼豢撰《魏略》八十九卷,孙盛撰《魏氏春秋》,等等。只是这些史籍后来相继散佚,因此《三国志》便更显得重要了。《晋书·陈寿传》说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也很高,清钱大昕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然  相似文献   

8.
张卉 《兰台世界》2015,(3):95-96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曰:"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此句应断作"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牂牁"义为系船木桩。  相似文献   

9.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神医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方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通过对《三国志·华佗传》的仔细研读,华佗似乎在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命清高、意志不坚、倔强任性、性情稍显急躁、不够细心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南朝墓M1出土13件带有文字的墓砖。这些墓砖按其文字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宋景平元年太岁癸亥七月许作"砖,12件。砖铭揭示该墓年代上限为南朝宋景平元年,即423年;许姓人物应该是墓主的亲友,也是制作相关墓砖的负责人。另一类是"会稽永兴西乡相藏里许督自书之"砖,1件。其中"乡"、"督"等字写法较为独特,值得注意。砖铭表明其内容为墓主自定,而该墓砖很可能是在墓主生前就制作好的。此砖是萧山在六朝时期称"永兴"的第一件实物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砖铭中出现了具体的乡、里名,可能是浙江省内首例,为研究六朝时期萧山地区的乡里制度提供了新资料。本文对其中疑难字作出释读,并对其中"自书之"、"乡里"等行文格式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3.
陈龙 《全国新书目》2011,(12):24-25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何时传入日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从现存的日本史料来看,至少在公元760年(日本纪年天平宝字四年)成书的《藤氏家传·大织冠传》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贵族社会评点独裁者苏我入鹿的政治就如同"董卓的横暴"的记载。同年,当时的淳仁天皇派遣了他的六位舍人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北京档案》2016,(11):38-40
松柏环绕的李卓吾墓坐落在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每到清明,都有观瞻者前来祭扫,络绎不绝. 李卓吾的墓碑坐北朝南,南北长30米 ,东西宽12米.青砖宝顶,径2.25米,高1.55米,内葬骨坛,三面围冢,明代焦竑题字"李卓吾先生墓",精工拼接而立,庑殿顶碑楼,端庄肃穆.面阔2.75米,进深1.8米,松柏环绕,四季常青.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出版参考》2010,(7):27-27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美武王继文王作丰而作镐京也。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引下句作"武王岂不事。"传曰"芑,草也。仕,事",笺云"丰水犹以其润泽生草,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皆未畅诗旨。《礼记·表记》引"丰水有芑",郑玄注以"芑"为枸杞。枸杞非水中所生,当以传训"芑"为草为是。今案"丰水"当喻指文王所作之丰邑,"芭"当谐音为"继"。上古芑读溪母之部,继读见母支部,溪见旁纽,之支通转,二字读音相通。"岂"当读  相似文献   

19.
《当代传播》2007,(2):29-29
中国关于“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相似文献   

20.
和谈 《兰台世界》2012,(12):11-12
"瀚海"源出《三国志·魏书》,是东海中一处海域的名称,而"翰海"源出《史记》,本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名词。人们对"瀚海"本义了解甚少,以致在使用"翰海"一词时误用"瀚"字代替"翰"字。《辞源》等辞书再版时应将"瀚海"本义补订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