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家长总是跟我说:“老师,我家的孩子在家里要是不听话时,我只要说:‘不听不听话,如果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的老师’。孩子听后总是乖乖的,看这招多灵。”其实,从教育儿童的角度来讲,做家长的别拿“老师”来吓唬孩子.偶尔用“老师”来吓唬孩子是可以的,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如果是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恐怖感,不敢上幼儿园,怕老师,胆子更加变小,  相似文献   

2.
幼儿入园适应工作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入园适应工作是一个老话题 ,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但在这些方法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1 让家长与孩子强迫分离许多人认为 ,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以后 ,一旦孩子哭闹着不肯让家长离去 ,家长千万不能心软 ,必须马上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分离法”。我认为 ,“强迫分离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 ,使那些焦虑程度较重的幼儿对入园产生恐惧。幼儿的情绪 ,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排解。在幼儿入园时 ,家长可以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 ,并与孩子一起游戏。教师应热情迎接幼儿和家长 ,并…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羞涩胆小,缺乏自信,对别人给予的关爱也总是将信将疑,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摆脱羞涩,树立自信呢?一、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大部分羞涩的幼儿是内向型性格,表现为不善言谈,不敢带头提问,说话细声细语,不敢和陌生人对视,常常躲着别人或自己单独活动。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就应该引起重视。对待此类幼儿不能过度苛刻、严厉,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有的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主动交谈,对别人的语言不积极回应,就着急地训斥:“快大声说话,真没出息!”这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签,无疑是伤害了…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有的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性格太‘热情’了,这样好不好?”或者问:“我家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很冷淡,将来会有出息吗?”这些家长实质上是问:”幼儿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其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某些幼儿对事物的态度;对一粒掉在地上的、不是自己的钮扣,采取什么态度?对—个正在玩皮球的小同伴,忽然要小便了,怎么对待? 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看到不是自己的钮扣,就随它去了;看到玩皮球的同伴要小便。也不去管他。另一种是看到地上的钮扣虽然不是自己的。也会赶快拾起,然后到小伙伴那里一个一个去问:“这是你掉的钮扣吗?”问到了  相似文献   

5.
8057aqiao@eyou.com问:我的孩子6岁2个月大,自从看电视节目被吓到后就一直怕这怕那,比如天黑后不敢一个人去卫生间,也不敢独自呆在屋里。我们告诉他节目中的内容不是真的,不需要害怕,可他还是把“怕”字挂在嘴边。请问,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引导才好?
  答:6岁左右的孩子,其心理成熟程度还没有达到能把现实和虚幻的东西分开的程度,所以在受到惊吓后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怕黑、怕独处、怕某些动物等。此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安抚,熟悉的声音和肢体的接触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这种恐惧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此家长不要着急,如果家长因此而产生焦虑情绪,只会起到加重孩子恐惧的作用。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一些有兴趣的活动,使他的恐惧逐渐消除,必要时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之类的小动物,害怕打雷、汽车发动的声音等等。恐惧是一种在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敢”和“害怕”。  相似文献   

7.
儿童理解和运用情绪词汇的水平对其情绪理解与表达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自编的用于描述高兴、悲伤、愤怒、恐惧四种基本情绪的词汇表(共59个情绪词汇),通过准实验研究测量5~6岁幼儿对情绪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结果发现,5~6岁幼儿能理解描述这四种基本情绪的词汇约33个,其中“高兴”12个、“悲伤”9个、“愤怒”7个、“恐惧”5个;能运用描述这四种基本情绪的词汇约6个,其中“高兴”2个、“悲伤”2个、“愤怒”1个、“恐惧”1个。5~6岁幼儿理解描述高兴的情绪词汇显著多于描述悲伤、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词汇;运用描述高兴的情绪词汇显著多于描述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词汇;运用描述悲伤和愤怒的情绪词汇显著多于描述恐惧的情绪词汇;运用描述高兴和悲伤的情绪词汇不存在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这四种基本情绪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幼儿对情绪词汇的理解与运用,并通过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其情绪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每当期中、期末测验后,总有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成绩的下降苦恼,以至于吃不香,睡不好。这也难怪,现在孩子少了,家长把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看作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是家庭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敢掉以轻心。那么,作为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正确对待孩子成绩的起伏呢?一、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当前社会中还是一个普遍现象,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我们家长所能给予孩子的,就是尽心尽力配合他们学好知识。每当成绩不理想时,我总是对孩子说:“不怕,你考的成绩比我想像的好”“、这次考得不理想,没关系”“、没有…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都认为正确的睡姿应该是朝右侧睡或者朝天睡。因为朝右睡,不会压迫心脏,能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朝天睡,则不会压迫身体的任何部位。因此,在幼儿园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保教人员在组织幼儿午睡时常这么要求孩子:“转过来,朝天睡。”“快,朝里面(右边)睡吧。”此外,我们也发现,不少幼儿园的《幼儿午睡常规》规定:“幼儿有正确的睡姿,正确率达95%。”究竟什么是正确的睡姿?我认为,幼儿只要不用被子蒙头,各种睡姿都可以。孩子打出生起,已养成了适合自己的睡姿。如果保教人员硬是要求孩子保持一定的睡姿,势必会使孩子感到不适,从而影…  相似文献   

10.
刘玲 《今日教育》2009,(7):37-37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教师或家长的一贯做法是把孩子“痛斥”一顿。而面对教师或家长的厉词,孩子会因害怕而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一种对成人权威的恐惧。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宽容、关怀、接纳、尊重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因“不小心”造成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分离焦虑定义为幼儿焦虑症的一种,是指幼儿与父母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的不安全感或丧失感。在《百科全书》中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依赖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新入园幼儿与最亲近的人分开,没有了依从感,产生的担心、恐惧、害怕、哭闹等等不健康的情绪称为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用爱心,耐心真诚对待孩子,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尊重,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和孩子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很需要人理解他的感受,我们应该尊重肯定孩子的这种感受,做好家长工作,实现家园共育。让每一个幼儿家长都知道,新入园幼儿的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情也是难免的。但我们会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细心,换来家长的放心和安心。我们会通过《家园联系栏》班级QQ群随时向家长公布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发一些幼儿在园活动的小视频及照片,让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克服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不了解的焦虑,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教育信息的宣传,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配合老师,让幼儿尽快克服焦虑情绪,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  相似文献   

12.
微心理 不论是1’白一个人睡觉还是个白黑,根源都在于自身的恐惧。恐惧是人最早发展出来的情绪,教他懂得自我保护,但每个人的恐惧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小孩很早就可以自己一个人睡,有的到了初中还不敢一个人睡。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发了情感智慧对幼儿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作用,认为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强调家长培养幼儿的情感智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敏感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提示孩子意识不同的情绪及其表现;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同理心作出回应;适时发出“邀请”进行倾听交流;教孩子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常听见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没记性,脑子不好,其实,他们的这种抱怨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所导致的。因为,幼儿记忆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容易记忆带有快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随着生活内容的增多、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记忆力不好,而是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根本就没有上心,根本就没想着去记,或者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记,才出现“遗忘”或“健忘”的现象。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习惯,是家长首先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我家小孩刚上小学时,作业马虎了事,字迹潦草,不能按时完成,有时干脆不做作业,老师捎信让我到学校去一趟。我看了孩子的作业,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满肚子气,心里焦急万分。最后和老师协商,孩子的作业先由家长签字,后交老师批改。这办法真灵,从那以后没有发现孩子作业拖拉、马虎的现象。我们家长非常高兴,每次都很乐意地给孩子“签字”。但到小学三年级时,孩子对家长“签字”渐渐产生反感情绪,每次作业不像以前那样主动叫家长给他签字,而是变成家长要  相似文献   

16.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自控能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情绪,表现出上课时小动作多,听讲时注意力易分散,平时情绪容易失控,喜怒无常。上述现象是幼儿自控能力差的一般表现,如果在幼儿时期忽视孩子自控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班幼儿刚入园,教师的最大愿望就是:别哭闹,听话就行了。但这是不现实的,总有一部分幼儿大哭大闹。因为怕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对哭闹的幼儿,教师关注得特别多,经常抱抱、亲亲他们,带他们出去玩一玩,用有趣的玩具逗逗他们,甚至还给他们好吃的。此时,不知老师是否留意了那些“乖”孩子,不哭的孩子没有?尽管他们不哭闹,但是,他们的小脸绷得紧紧的,脸上无笑容,一言不发,一副恐惧状。这些幼儿,来园前,家长对他们进行了“熏陶”,教育他们上幼儿园不哭闹,要做个好孩子,并被戴上了勇敢、听话的桂冠。但是,这些孩子同样也有分离焦虑,他们离开父母、…  相似文献   

18.
吕斌 《山东教育》2004,(15):62-62
人们一向以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来形容幼儿。不过,幼儿有时也会出现不满、悲伤、哭泣甚至愤怒等消极情绪。虽然幼儿的消极情绪大多是短暂的,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及性格形成有不利的影响。当幼儿哭泣或发怒时,如果要他立即停止并承认错误,往往难以做到,这时道理讲得再多,孩子也听不进去,所以,家长一定要待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教育。那么怎样使孩子的消极情绪平静下来呢?家长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引起消极情绪的对象排除去,不去想,不去看,并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2.寻找一个“合理”理由用一个“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那是去年“六一”节的事情。我们班的幼儿终于兴高采烈地在一起吃饭了。孩子们高兴地说着笑着,盘碗饭菜在来回穿梭。这个孩子要添菜,那个孩子要加饭,好不热闹。闻讯赶来的家长,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吃饭的样子,也议论开了。有的说:“真像一群小鸡在啄食。”有的说:“我家培培在家里是不吃鸡蛋的,在这里还吃呢!”……当家长得知这餐午餐是我筹备时,都连声说:“当一名幼儿教师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20.
幼儿升入大班后 ,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自己的孩子能写多少字 ?能做几道计算题 ?家长们填写“家园联系册”时 ,多半家长都要求老师多留一点作业 ,让孩子回家完成。而家长们所要求的这些作业 ,都是一些“死作业” ,如让孩子多抄几遍生词 ,多做几道算术题。这些“死作业”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讲 ,弊大于利。那么 ,幼儿园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幼儿园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雏形 ,所以幼儿园不宜给幼儿布置一些“死作业”。时常有家长这样问我 :“我几乎每天都看见你们带着孩子游戏 ,为什么不给他们做做作业 ,写写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