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李贽《焚书》中说,教育乃教人化人之举,以培养"真人"为旨归,应当坚守一颗纯粹的"真心"。生于"文革"后期的我,自幼骨子里流淌着对知识的渴望,乡村耕读的场景,时常浮于眼前。依稀记得刚上小学时,身挎母亲用碎布块精心缝制的花书包,臂挽父亲木工精作的小虎凳,步行至邻村公社大队部的村小学堂念书。在一次学校诗文朗诵会上,一名三年级的女生声情并茂地表演诵读《小马过河》,这使那时初入学堂的我觉得,上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爱之链     
小树是个让所有教他的老师都头 痛的学生,他的调皮捣蛋在全班出了名。 他不是把癞蛤蟆放在女生的书包里,就 是在前排同学的凳子上放块尖石头。老 师也向小树的父母告过状。老师一告状, 小树就得挨父亲一顿打。可小树死猪不 怕开水烫,他说:"牙一咬,就熬过 去了。"  相似文献   

3.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父亲70大寿时,我给远在乡下的他买了一部手机. 父亲拿着手机,这儿摸摸,那儿按按,像小孩似的,稀罕得不行.当看到自己的形象定格在屏幕上时,呵呵直乐的嘴里,一望无牙. 我知道勤俭一生的父亲舍不得打电话,所以就给他办了个无月费的"神州行"手机卡,并教他学发短信.父亲毕竟年岁大了,虽然一直在"嗯嗯"的点头,可他那浑浊的眼睛里,分明写着茫然.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70后",童年正赶上"文革"期间,在农村老家度过,没有接受过什么学前教育。我清楚地记得,到了七八岁该上学的时候,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个花书包,是用碎布头拼成的。这很费劲,母亲花了几个晚上一针一针缝好。上学第一天其实就是报到,父亲牵着我的手带我去报名。我不知道上学都是学啥东西,但是感觉很神圣,就背着书包雄赳赳气昂昂早早来到学校,想着以前都是羡慕地看着那些大孩子上学,这回终于  相似文献   

6.
我的书包     
我有一个漂亮的书包。我的书包全身都是蓝色的,我的什么东西它都全部装下了,所以我一直都把它当作兄弟看待。可你知道吗,我为了得到我这位"兄弟"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啊。那天,我在学校一不小心把之前的旧书包给刮了一个大口子。回到家,我胆怯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不小心把书包刮破了,您可以给我买个新的吗?"爸爸接过一看说:"不是很严重,先用着吧,我在网  相似文献   

7.
我的小书包     
别看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可书包却背了好几个,有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在这些书包中,我最喜欢的是现在这个红色的书包。它是我刚来长沙读书时,妈妈特意为我买的。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书包,特别精致可爱:远远看上  相似文献   

8.
情交两代     
蒋礼鸿先生与先父任心叔(铭善)先生是故友。虽父亲先生两年毕业,在之江文理学院教过蒋先生,但两人在学问上经常切磋,早已结为至交。1994年10月蒋先生卧病于浙江第二医院,我去探望,他拉着我的手沉缓地说:“从1936年认识你父亲起,到他1966年去世,我们前前后后有三十年之交。”其实,蒋先生与父亲的情谊岂是这可数的三十年?父亲过世后,蒋先生最关心的是他遗著的整理出版,当然也关心我的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9.
小老虎上学     
新学期到了,小老虎背着新书包去上学。他来到了鸟学校。小老虎:啄木鸟先生,请让我在这学习吧。啄木鸟:对不起。这是鸟学校。我教他们飞行。但是你不会飞啊。  相似文献   

10.
正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做到"不教",无疑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或者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可在我们的课堂热闹起来的同时,也需要冷静地思考:究竟自己的教学预设能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究竟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上是否存在片面和偏差?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我发现合作学习方式在许多的课堂上都存在着教学低效  相似文献   

11.
我9岁时,母亲没了,父亲只关心他的田地,在他眼里,一日三餐把我喂饱就算完事。没有人对我好,没有人教我眼前的路该怎么走,我就开始和街道上一些痞子混在一起。我抓蛇放到女生的书包里,用石头砸别人家的玻璃,偷村子里的西瓜……类似的事经常干,如果有人告发,父亲逮到了我,就开始打。我性格很倔,站在那里任由他打,我越是不哭、不逃,他...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一句谚语。我对这句谚语的理解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正常的环境。在这个“村子”中,父亲或者说成年男性是不能缺少的。本期《焦点》谈的就是父教。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谈父亲角色的作用时,我们是在谈孩子成长中需要的一些其它的元素,这些元素往往是带有男性特征的。如果父亲们把自己的角色与母亲角色混淆,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父教仍然是缺乏的。《父亲这样教育我》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先生关于父亲对自己的教育的回忆。看到那样的描述,我忽然发现那就是我想说的父亲角色应该有的行为方式。他给孩子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人生有几次要跌倒的话,我希望跌倒得越早越好。因为我知道,我还有时间爬起来!"22岁前,何晟铭一直叫何敏,这是父亲给他起的名字。父亲是湖北仙桃一位乡下老师,在何敏读小学时,父亲就教他学电子琴,识曲谱;还教他做人要懂礼节,为人谦虚;甚至还教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可在年少的何敏看来,父爱太过严厉。进入中学,叛逆心理让他开始抵触父亲。他不仅烫了头发,还偷偷打了耳洞,学别人戴起了耳钉。被父亲发现后,将他一顿胖揍。之后,何敏内心急切想要逃离父亲的严酷"制裁"。  相似文献   

14.
人生如下棋     
父亲喜欢下棋。那一年,我大学回家度假,父亲教我下棋。 我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不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光秃秃的,只剩下老帅、仕和一车两座在孤军奋战。我不肯罢休,可是已回天无力,眼睁睁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启蒙     
我的启蒙,按传统说法从识字开始,是6岁的时候,到离家三里路的村小上学. 那是1968年的春季,洪水刚退,万木凋零,村落草房东倒西歪.正是青黄不接时,老师靠着墙一任太阳照着发青的脸.百十个学生,嬉戏打闹,挨饿且不说,关键是在学校里念不到书. 父亲开始在家里补教我一些东西.所谓"补教",就是白天我依旧上学嬉戏,早晚他教我习字,背诵诗文.父亲少时读过10年私塾.老师是他的外公,是江苏扬州里下河地区颇有名气的先生.父亲10年就接过老外公的班,也教了10年,一直到解放后停学.私塾那一套大家都知道的,典型的便是三味书屋的情景吧.清晨即起,我趴伏在面北窗边的书桌,在废报纸上临写父亲写好第一行的字(中楷).冬天的风刷过水塘的冰面,从土墙隙缝穿过.  相似文献   

16.
难忘您,老师     
教过我的老师不少,可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我不认识的老师. 小学二年级时,和我小华同班.爸爸说:"期末考试你们俩谁得奖,就给谁买新书包."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书包和我◎翁贝宁杭州市养正学校703班走在成长的路上,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肩上始终背着书包,载着学识。一步步走来,许多个书包在我肩膀上留下印记,许多沉甸甸的思绪扛在肩头,装在心底。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它越来越大,越来越沉,伴着我一同成长。还记得,幼儿园时,我拥有一个粉红色的绘着"米妮"图案的书包。那时,书包里除了心爱的玩具  相似文献   

18.
还没上小学之前,在狭小、破旧不堪的老屋里,父亲就握着我的小手开始教我写字:"横平,竖直……"我学得很慢,父亲脾气很坏,把笔掷到地上,把本子撕得粉碎,还冲着我大吼:"你怎么  相似文献   

19.
最初的痛     
六岁那年,我上学了,小伙伴们背着各种各样的新书包,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像赶集一样。而我,手里拿一只退色的浅紫色小手提包,畏畏缩缩地站在一边,心里十二分的不痛快。这只小提包是伯父从部队上带回来的,家里人外出时常带着,似乎很是荣耀。时间一长,皮革一点点老化,退去,表面斑斑驳驳。在我吵着向家里要书包的时候,父亲记起了这只提包,他在尘封已久的厢房中翻了又翻,将提包寻出,充作我的书包。在父亲严厉而又无奈的眼神中,极不情愿的我只得接过这只书包,提去上学。每天,我都是提前半小时走,那时大家都还没有到校,我一溜小跑跑进教室,将书包放…  相似文献   

20.
章建 《课外阅读》2012,(1):32-33
父亲没文化,请来教书先生教两个儿子学文化。一次,父亲问教书先生,您看我这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将来谁有孝心,谁出息大呢?先生笑而不答,拿出两个苹果,一个是青的而且还有一大块麻点,一个是红彤彤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