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幼小衔接研究,需要从“幼儿入学准备”与“小学入学适应”双向贯通一体化衔接课程入手,以课程杠杆促进幼儿园与小学在育人理念、目标、方式上的“协调”与“同步”。幼小衔接课程研究,应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破解现实困境为目标;同时,关注课程的四个核心要素,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南京市在区域推进幼小衔接课程研究中,重视课程体系构建:关注各个方面,整体构建课程;聚焦环境支持,构建体验课程;诊断真实起点,统整学科课程;凝聚教育合力,构建一体化育人课程;建立园校发展共同体,协同教研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2.
李悦 《江苏教育》2023,(28):65-67
幼小科学高效衔接,要求家长、教师、学校三方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平稳顺利地度过这段时期。南京市金陵小学借助“时空陪伴”机制,精准定位目标,根据使用对象的自主选择,提供科学实践路径,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家校良性沟通,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方式。  相似文献   

3.
协同育人衔接机制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各要素形成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的保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结合当前协同育人衔接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组织衔接优化组织机制形成协同育人集成力,强化培训衔接提升意识能力形成教师团队协同力,深化内容衔接整合内容体系提升课程内容融合力,巩固保障衔接健全多重机制形成协同育人保障力,四管齐下共同推动协同育人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海云 《福建教育》2023,(16):28-30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晋江市聚焦幼小双向衔接教育生态的打造,通过协同联合、试点联研、园校联动、家校(园)联系并行的策略,建立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打造了幼小科学衔接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顾润生 《江苏教育》2023,(12):21-22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越来越得到各方的认可,从学校教育出发,班级层面的落实和落细是关键。班主任要科学规划班级劳动教育课程,纵向上突出不同学段的相互衔接、螺旋上升,横向上关注不同学科的相互贯通、协同育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十字型”课程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学段之间实现有序开展,又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对班级劳动教育起到了抛锚定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幼儿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教育互动活动,关系到教育的一致性,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学前教育不加重视,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导致家园合作出现诸多困难;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幼儿家园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对促进幼儿家园合作更好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科学衔接是目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瑞典幼小衔接教育的成功举措,为我国幼小衔接提供了经验借鉴: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的步伐,为幼小衔接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实现家园校共育;改革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减缓衔接坡度;整合师资培训,实现师资培养一体化;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提出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目标是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以及“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自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教体系中本衔接项目的建设,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对江苏省中本衔接项目初期试点、规模扩张、稳步实施的三阶段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申请准入条件尚需规范、过程监控成效尚不显著、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等问题,需要完善中本衔接项目的准入标准、健全中本衔接项目的过程监控机制、打造校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积极培育学生质量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适应“双减”政策,让《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落实,家校社协同教育需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卓越教师的实践引领。培养卓越教师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多系统要素的协同合力。本研究以探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基本逻辑为切入点,考察当前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了通过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来形成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体现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追求和制度设计逻辑,通过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培养内容实践化的转变,旨在消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式封闭单一、机构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基于校地协同机制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校地多导师制、外部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从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治理模式、保障体系等角度持续推进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对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法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法律遵循.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往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主要...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是幼小衔接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是影响幼小衔接摆脱二元对立的治理方式,进入双向协同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选取“识字”这一大众关心的内容,对学前教育阶段“前识字”和小学教育起始阶段“识字”目标和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发现:幼儿园与小学的知识在学理上具备衔接基础,但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仍存在错位和断裂,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双向靠拢。以知识衔接为基础推进幼小衔接的双向协同具备基础条件,但仍然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协同推进:统筹两个阶段的“教学大纲”,将学理衔接转变为制度衔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互鉴,弥补幼、小之间的断裂带;重视多学科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横向衔接。  相似文献   

15.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家校社协同构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链条”。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在于以行动回归教育原点,促进人的生存与完善;强化教育的情境性,拓展和丰富教育空间;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体思想认知偏差化、资源实践活动薄弱化、组织保障机制滞后化、主体胜任能力欠佳化的现实困境,形成确立目标一致理念机制、搭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和完善主体胜任力机制的参考路径,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综合性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要加快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集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目标衔接和融入意识,开发和利用校园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发挥学校文化场域的育人功能,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彰显全过程育人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8.
聚焦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误区,立足儿童本位,发挥学园“行走”特色,展开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家园对话、家园行走、家园共建”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构建幼小衔接家园协同机制及幼小衔接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四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破解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难题,守护幼儿从容步入小学。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仍有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存在焦虑情绪,本文围绕家长普遍关注的生活准备与学习准备两个方面,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为切入视角,在家庭中对家长提供多样化的策略指导,为幼小衔接中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