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题一:《我和音乐》要求:①除诗歌、小说、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题二:读下面短文,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2.
这道题要求学生阅读短文《纸上谈兵》,并回答问题,目的是进行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如何完成这项训练任务呢?我主要抓了三个环节: 细读。有的学生读书漫不经心,不动脑筋去想,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就算了,不深入思索故事说明的道理。因而回答问题常常似是而非。只有强调细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短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领会故事说明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利用储备的课本知识作论据包头一中王莉按照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写作能力方面,初三学生要*能写五六百字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论点明确,有根有据,有点分析.”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仅五六百字一事一议而已)却...  相似文献   

5.
征稿     
《江苏教育》2015,(2):7
<正>本刊2015年《课改前沿》《开卷》《教学叙事》等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征稿。《课改前沿》:如果你是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或课题负责人,期待你的来稿。围绕你的课题或联合其他名师工作室的相近话题呈现一组文章(3-4篇,理念+设计+点评),不超过一万字。《开卷》:阅读分享,开卷有益。教育教学类的书评和感悟优先。五六百字合宜。《教学叙事》:从课堂出发,由问题入手,展教学理趣,启教育思考。要求贴近一线教学实际,活泼生动,篇幅三千字左右。  相似文献   

6.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共18套试题,其中全国一、二卷分别为河南、河北、广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吉林等10多个省区所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为海南、宁夏两省区用,广东、山东两省各使用自己命题的课标卷。所有高考语文卷中的文占文阅读部分在内容考点和命题形式上与2006年大体相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18套试卷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大致情况是:选一段的有16套,每段平均六七百字,长的八九百字如重庆卷,短的五六百字如全国卷二和天津卷。上海卷和福建卷各选两段,前者合计四五百字,后者合计七八百字。从体裁看,记叙文12篇(内传记7篇)、议论文7篇(内序文2篇)和短篇小说1篇。选材已从过去单一的传记扩展到其他的记叙文、议论文和短篇小说了。广东高考语文课标卷的《郭生》一文选自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从一九七八年高等院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已经七年,就语文七次作文考试,我们清楚看到,不论从出题方式,还是从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来看,都明显表现出了重大的改革精神和写作的科学发展趋势。我们比较研究这七次作文考试不同的变化实质,理解到国家对高考学生的要求与促进各级学校作文教学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每年的作文命题来看考试的目的要求及其不同的变化情况是有必要的。一九七八年,第一次统一考试,作文题目是缩写.要求把一千五百余字的一段政论文摘出十一个要点,缩写成八百字之内的短文。这个破天荒的缩  相似文献   

8.
征稿     
《江苏教育》2015,(10):7
<正>本刊2015年《名校课改》《开卷》《教学叙事》等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征稿。《名校课改》:呈现知名中学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或课题研究的成果。栏目由一组文章构成:改革理念:具体实施;实践反思(专家点评)。《开卷》:阅读分享,开卷有益。教育教学类的书评和感悟优先。五六百字合宜。《教学叙事》:从课堂出发,由问题入手,展教学理趣,启教育思考。要求贴近一线教学实际,活泼生动,篇幅三千字左右。  相似文献   

9.
偶尔翻阅手边近几年的期末语文试卷,我惊奇地发现,2002和2003两年五年级的期末试卷在阅读短文命题时竞选用了同一篇短文《第一次》。可细读之余,却又不由得令我掩卷叫好。虽所读短文相同,但要解决的问题却迥然不同。且看: 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缩写是一种常见的作文训练形式,它要求我们将篇幅较长的文章缩写成短文。我们平时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内容提要”、“剧情简介”、“故事梗概”等文章都是缩写成的。写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有较强的理解、综合和概括能力。那么,平时我们练习缩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精读原文,准确把握,保留基本内容研读原文,把握住原文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爱红 《江苏教育》2004,(12B):14-14
偶尔翻阅手边近几年的期末语文试卷,我惊奇地发现,2002和2003两年五年级的期末试卷在阅读短文命题时竞选用了同一篇短文《第一次》。可细读之余,却又不由得令我掩卷叫好。虽所读短文相同,但要解决的问题却迥然不同。且看:  相似文献   

12.
对《说文》秀、秃两篆的形体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其实,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现在形义迥别的秀、秃二字乃是由年字分化而来的,二者来源相同。换言之,年、秀、秃三字古本一字,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分道扬镳的。 《说文》:“年,谷孰也,从禾千声。”年字在甲骨文中作附图(1),早期金文作附图(2),本象人负禾之形。晚期金文年字的写法出现了区别性符号,写作附图(3)、(4),在人字的中间加了一点或是一横。战国文字或作附图(5)、(6),当是图(3)、(4)的讹变。《说文》篆书年字作附图(7),乃继承古文字中有了区别性符号的年字写法而来。许慎据篆书释年“从禾千声”,实属误解。对此前人早有论及,毋庸赘言。 秀字《说文》云“上讳”,无说。后解《说文》者,或谓从禾九声,或谓从禾从乃,乃象物垂之形,皆不得其意。段玉裁释为从禾从人,是对的,不过段氏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师之友》2003年第1期刊载我的《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一文,重庆周迪谦老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要警惕反思中的思维陷阱》一文,与我商榷。细读之后,原来周先生对我从文化视角来解释“作文教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一问题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按比例缩写     
老师要求同学们把一篇1500字的文章缩写成500字,下课时小华把作业交了。  相似文献   

16.
征稿     
《江苏教育》2015,(6):7
<正>本刊2015年《课改前沿》《开卷》《教学叙事》等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征稿。《课改前沿》:如果你是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或课题负责人,期待你的来稿。围绕你的课题或联合其他名师工作室的相近话题呈现一组文章(3-4篇,理念+设计+点评),不超过一万字。《开卷》:阅读分享,开卷有益。教育教学类的书评和感悟优先。五六百字合宜。《教学叙事》:从课堂出发,由问题入手,展教学理趣,启教  相似文献   

17.
本刊 2 0 0 0年第 5期“开卷有益”栏曾刊登过笔者所写的谈《考试说明》的变化及其启示的短文 (以下简称“短文”)。在这篇短文中 ,笔者依据研读 2 0 0 0年政治科高考《考试说明》的体会 ,曾对 2 0 0 0年高考趋势作过粗浅预测。现在 ,我们不妨将 2 0 0 0年的高考试卷与《考试说明》的规定及“短文”的预测进行对比分析 ,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一、能力要求 :突出实践 ,强化素质考查2 0 0 0年政治科高考《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方面的最大变化有两点 :一是在能力总要求中增加了“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  相似文献   

18.
1995年4月24日《语文报》载岳泽和同志《“就教”的“就”字应作何解释》(以下简称《“就”》文)一文,对“就教”和“就”的释义作了有益的探讨,使人很受启发。然而细读《“就”》文后,掩卷深思,我们却不敢苟同岳泽和同志的具体释义。岳同志认为,“就教”的“就”应解释为“到……地方去从事”,  相似文献   

19.
<正> 1987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其范围是以《全国成人高考复习大纲》为限,命题原则是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具体谈一谈试题的几个特点: 一、“深文浅出”目前阅读题一般有三种出法:一是“深文浅出”,比如1986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节录。文章的文字艰深,含义隐晦,所以试题出得浅近。二是“比较”法,如1986年普通高校上海卷阅读题则采取了比较式命题。试卷选用了表现“山茶花”同一题材的两篇短文: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