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六十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简略回顾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60年的历程,着重介绍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敦煌石窟保护工作进入科学保护时期后,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的基本内容、主要科研成就、及科研成果在实际保护中的运用和效果.特别介绍了敦煌研究院积极与国内外合作保护敦煌石窟文物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了敦煌研究院建院60年以来,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历程,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保护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探讨了敦煌石窟利用和保护的新思路,并对未来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展示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应用于洞窟壁画现状调查、日常监测等保护工作,又为美术临摹工作的线描稿起稿提供了技术支持.采用数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涧窟实时监测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莫高窟洞窟的开放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三维激光扫描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工作中,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在敦煌学信息资料建设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建成了高效的图书管理系统和文献资料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用数字技术,充分扩展了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通过在建的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可以使观众欣赏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同时也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孙儒僩 《家教指南》2006,(6):203-218
上世纪40至60年代是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这期间在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下,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对古代壁画、塑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完成了大型石窟的保护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5.
卢舍那佛造像或华严经变属于华严经美术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美术中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等地区皆可见其相关作品。其中,延续时间最长、在原地保留作品数量多,可运用当地本身的文献资料解读当地华严经美术者,首推以敦煌石窟的作品为最。因此,本文拟就以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华严经变为主要考察对象,配合敦煌遗书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表现形式的宗教意涵进行系统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敦煌壁画中保存了许多精彩的百戏表演图画,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发展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主,结合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的形象材料,论证了百戏在六朝隋唐时期的流行和发展状况,以及对后代体育、杂技、武术、乐舞等方面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的保护,不仅从政策法律上予以保障,而且不断加大了保护资金的投入。但是,敦煌石窟的保护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敦煌石窟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对于石窟保护面临的需求,还远远不够。保护科学的研究、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8.
守望敦煌     
文章回顾了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讨论了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护、敦煌学研究、敦煌石窟的传承弘扬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表示,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扩大国内、国际合作的力度,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保护这份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敦煌石窟数字化海量数据在实际工作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海量数据无差错传输技术,在敦煌石窟数字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敦煌石窟海量数据无差错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了开发出实用性强的软件,首先针对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流程、分析摄影采集、图像处理和数据存储各阶段的特点,提出了敦煌石窟海量数据无差错传输系统的需求;其次,设计了敦煌石窟海量数据传输校验方案,针对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流程提出了层级式校验,依据该校验思想,设计了数据校验的整体框架并做了优化,最后设计出数据传输校验的详细模型,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完整性;最后,基于上述方案,设计并实现了敦煌石窟海量数据无差错传输系统,利用 VisualStudio2010开发平台、C++程序开发语言完成系统的开发。此系统已在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中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宋翔 《家教指南》2021,(5):125-133
20世纪40年代,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之设立是近代石窟寺保护事业中的一项创举,是一个前无成例的机构.本文综合利用档案、报刊等资料,梳理了当时围绕着敦煌石窟的保护问题所提出的诸种方案,并对最终选定艺术研究所这一组织形式及其产生之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又重新检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裁撤一事,揭出该所改隶中央研究院期间,傅斯年欲将其改组为敦煌古迹保管所之史事.  相似文献   

11.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笔者已在《敦煌石窟中的蒙古族供养人服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图像资料、其他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对蒙古族服饰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揭示蒙元时期汉族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40年代王子云率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进行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敦煌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由民生银行发起,联合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走进敦煌"展览于9月2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敦煌艺术品展示,第二部分为莫高窟保护史展览,向世人展示敦煌石窟艺术和莫高窟保护历程。此次展出的近百张老照片,全面展示几代敦煌人历经数十年,保护敦煌石窟艺术的艰苦历程,通过精美的艺术品,多方面地展现敦煌艺术的绚  相似文献   

14.
1.前言敦煌莫高窟遗存4至14世纪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敦煌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自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开始协商合作进行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研究。1988年春,合作研究工作正式开始。研究项目主要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久远长存,中国民生银行发起,并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国民生银行与您共同关注人类艺术流失——守护敦煌全国大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现代民族唱法,分析了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并提出了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保护民歌.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的佛教石窟以及我国西藏地区,八大菩萨曼荼罗的造像和绘画曾广为流传.本文分两部分全面探讨敦煌石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第一部分考察了八大菩萨曼荼罗相关的经典,以及印度及西藏的相关图像,并介绍了敦煌石窟中已判明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档案,首次披露了常书鸿先生的原名为常廷芳,循此线索,查到并过录刊布了常先生早年发表在《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刊》的一文一诗,提出作为研究常书鸿先生青年时期思想的重要资料,与他后来毅然回国从事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60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