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光明日报》发表的《钟敬文教授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一文中写道 :“一位当代诗人 ,酷爱新诗 ,60年代在中文系听他的课一年 ,他送了一本新诗集给钟老 ,颇有私淑之意。”何谓“私淑”?此词源出《孟子·离娄下》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曰 :“淑 ,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 ,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这是孟子因未能亲炙受教而抱憾 ,可见称“私淑” ,有两个基本要素 :私淑的对象是值得尊为师者(没有时空限制) ,自称的学生并未亲自受业(跟随老师学习)。以之与上文衡量 ,相去甚远。第一点钟敬文无疑是作者心…  相似文献   

3.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4.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5.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年龄代称各异,就是同一年龄也有不同的代称。 始龀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因此古人称男8岁、女7岁为“如龀”。如:“有遗男,始龀。”(《列子·汤问》) 幼学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便截取“幼学”二字作为10岁的代称。 及笄 笄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故后人称女子年达15岁可以出嫁为“及笄”。 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故男子20岁称为“弱冠”。 而立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即30岁有所成就,后将“而立”作为30岁的代称。 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故后人常用“不惑”代称40岁。 艾服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宫政。”后因以“艾服”作50岁的代称。 知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指懂得天意旨。旧时因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 耳顺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人便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花甲 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年,故称六十为“花甲子”。后简称为“花甲”。 古稀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便以“古稀”作七十岁的代称。 耄耋 耄,耋,老也。古称八十岁、九十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8.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9.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10.
幼学之名,始见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孟子·梁惠王下》也说过“夫人幼而学之”的话。又因为它是启人之蒙昧,故又称蒙学。它的发展史实在不短,从周秦时就已开始。求知要读书,读书必先识字,字且不识,遑论其他。所以幼学也先从识字入手,根据现存的最早一部古代目录书——《汉书艺文志》小学部分的记载,汉前识字课本已有十家三十五篇,最早的是《史籀篇》,接着有《苍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汉代合三篇为一,总名为《苍颉篇》,又称三苍。时又有《凡将篇》和《训纂篇》之作,但均已亡佚,仅后世辑有片简只字。现能见到的最早识字课本是汉元帝时史游所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一向认为,要想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于金石。《墨子·兼爱下》说古者圣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一书中多次表达了这层意思。《吕氏春秋·求人》说夏禹“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见,这种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诗人玉屑》的编者、宋人魏庄之曰:“诗句的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是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作为全诗之眼,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赞叹呢!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即散文艺术构思的"  相似文献   

13.
苏子美豪放好饮,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密觇之,苏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自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不足多也!”(明·冯梦龙《古今笑史》佻达部第十一)  相似文献   

14.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15.
时运的数理     
在中国哲人的头脑中,“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不仅是时间.还广延为时候、时机,汉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谌身哉。”(《汉书·扬雄传》)他所说的“时”就是此意。追究起来,“时”的哲学化本源于《周易·彖传·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它是告示人们实行亨通启蒙要把握时机且适中。后来有人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此说显然失之偏颇,但也确实点破了易理之中对于“时”概念的阐释和运用。接着,时务、时势以及时运之类的概念便衍生出来.本文单说“时运”。在这里,时运取意于“某时的运数”,它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或朝政等。  相似文献   

16.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见《礼记·学礼》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写好诗。当前,报章上的文字,大都运用比喻来描写物象,或表达感情,或说清事理。具体地说,或把物比喻为人,使物人格化;或把人比为物,使其某种特征突现;或把甲物比作为乙物,使其更形象;也有把道理比为物体的,使其具体,更易理解,增强说服力。但是,比喻是有条件的,两个相比的人或物,必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现试举几例为证: 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以“清扬”(水汪汪)即汪汪的清水比灵动明丽的眼睛。如宋代秦观《千秋岁》中:“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18.
木人石心     
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这句成语见于《晋书·夏统传》:“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晋朝时候,江南有一位学问渊博,以雄辩著称的人,姓夏名统。有一次夏统到京都洛阳去,洛阳有一个任太尉之职的官僚叫贾充,他知道夏  相似文献   

19.
凡属“史”一类著作,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如何以史为纲。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全面,恰切地反映历史的真貌?这本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陈洪先生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常常是在“能之难”处显示其“能”的。自先秦“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直到“清末新理论的曙光”,跨越数千年。凡是重要的材料,《史》中固然都予以突出的位置;但,更为使人醒目的是,常为一般学者忽视、或轻视而只字不提的,却也别具慧眼,给以恰当的地位。随拈一例。南宋人郑樵的《通志·乐略》,把乐论  相似文献   

20.
娃名是一个人的具体称谓,专用符号。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把这个符号用错了,称谓不对,不温有失对人的尊重,还会影响到新闻宣传效果。有些报纸平时在反映维吾尔人的报道中,往往因为详音失误、书写错误而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样运的夏开菜》一文(1998日5自8日(新四日揭))中,有两个人名是这样写的:“阿不都·许库”“阿不都·肉逊”。这种写法都是不对的。称谓的顺序,汉族人姓在前、名在后,姓名连写;维吾尔族人名在前、姓议名)在后,本人名字和父名之间用间隔号“·”隔开。“阿不都许库”,“阿不都肉逊”都是本名,其中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