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科技风》2016,(19)
我国作为煤炭大国,煤炭年产量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井下采掘作业面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对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放技术并不成熟前,国内各大煤矿对厚煤层的开采普遍采用分层开采工艺,由此导致了部分煤炭资源被浪费。随着综放技术的发展,加之综采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为煤矿井下作业面混合开采提供了条件。基于此点,本文就综放综采混合开采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2.
高宏 《中国科技纵横》2013,(18):272-272
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开采技术逐渐提升,尤其是井下采煤技术。尽管我国煤矿种类齐全,煤炭储存量丰富,但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非常珍贵,因此,采用合理的每天开采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井下采煤技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的阐述了在相关情况下合理应用采煤技术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6)
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行业对煤炭能源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就对煤炭企业实现高效、节能、绿色和环保目标产生了巨大促动。机械设备是煤矿开采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是煤炭开采企业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的现状,进而重点探究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提升煤矿机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开采资源,在各种生活生产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煤炭资源随着不断的开采变得越来越少,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勘探开采的程度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采煤技术也相继产生,高强支护就是一种在采煤掘进过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本文主要针对高强支护在采煤掘进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促进煤炭事业的发展,增强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煤炭开采业迅速的兴起,如今煤矿开采逐渐向高产、高效、高安全的发展转变,提升煤矿的开采技术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煤矿开采相关资料的理解,对新形势下煤矿开采技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于煤炭开采行业来说,提高煤矿机电技术的工作效率,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炭产量,还能避免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煤矿机电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对煤炭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自动化在煤炭机电技术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给煤炭行业的发展带来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的市场需求量逐年提升,企业为增加经济效益,不断对地下矿井资源进行开采,开采面积逐渐扩大,从而有利于大型机械工作,提升煤炭的产量,但这一做法也引发一系列新的难题,例如环保问题、安全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等。本文试图分析煤矿井下采煤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现状特点,提出自身的观点,研究分析采煤技术的现实意义以及创新技术投入生产的必要性,希望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对了能源的需求,煤炭作为我国能源需求中需求量较大的一种,其开采与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煤炭储量约为1886亿吨,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率仍然较低。如何对有限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如何对已开采煤矿进行科学化开采是目前煤炭开采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煤矿煤炭储量进行动态掌握,科学开采煤炭资源是有效开采与利用的关键。就煤矿煤炭储量的动态掌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乃至世界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所以这就使得人们加大了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煤矿井下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从地质构造与地应力这两个专业地理名词入手来简要的分析了煤矿井下地质构造对地应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露天、浅部的煤矿越来越少,煤炭采矿单位必须对深部煤矿进行开采,深部开采有着较大的难度,在开采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我国煤炭开采企业普遍效率比较低,而且开采出的煤矿质量并不高,有时还会发生矿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对煤炭开采技术进行创新,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找到应对的措施,这样才能促进煤炭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的国家,在长期的煤矿开采中,人们逐渐总结了几种较为常用的采煤技术。煤矿开采一般可以分为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井下开采。现本文就主要探讨了井下采煤技术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井下采煤技术的应用原则,继而介绍了几种较常使用的井下采煤技术,并探讨了应当如何合理利用这几种采煤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井下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的煤炭企业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煤矿井下开采过程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详细阐述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含义和作用,深入分析了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同条件下合理地应用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的深度及开采的广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何在这样情况一不断提升煤矿的开采效率呢?根据不同的开采条件,适时调整巷道的布置形式,合理选择区段运输巷道布置的层位,以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本文对几种煤矿井下巷道布置的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煤炭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我国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相关采矿技术的限制,使得我国额煤矿采集量并不理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来支持,煤炭需求量在逐渐提升。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煤矿采矿技术进行创新,采用新技术和新开采方法,以提高煤炭的开采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就煤矿采矿的新技术与开采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煤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动力能源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辽宁、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随着国家对于能源需求的逐年加大,我国现有煤炭资源储量已经接近枯竭。煤矿区的位置多是根据煤炭资源的储藏情况来确定的,煤矿区是煤矿开采和运输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其地质结构的研究与勘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对于采煤沉陷问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就地质构造对采煤沉陷的影响作以简要的评论和分析,借以对我国煤炭开采事业的安全生产、高效生产有所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支护技术是一种能够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技术,在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如何应用煤矿掘进支护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煤矿掘进支护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13)
煤矿测量是煤矿开采的重要工作,我国煤炭储存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煤炭开采大多采用井下开采方式,因此不同井下环境就需要不同的煤矿测量方法。科技的进步为煤矿测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了保证生产安全,管理者要好好的利用这些技术做好煤矿测量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目前煤炭资源作为能源的主要供应,在市场中仍占有较大份额,但我国的煤矿采煤技术较为落后,煤炭的利用率低,部分中小型煤矿多进行井下作业,安全条件差,无法确保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些均为煤矿采煤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合理的煤矿采煤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采煤效率,还可保证人员安全,使得采煤更为高效。本文将从采煤技术的优化为基础,探讨煤矿采煤技术合理优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卫龙 《科技风》2014,(6):239-239
煤矿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煤矿资源广泛的使用领域来看,在工业生产中,煤炭可作为动力燃料;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煤炭又是生存燃料;在化学加工方面煤炭也是重要的原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为了保证开采的效率和安全,让煤矿开采工作流畅有序,造福更多人类,煤矿开采技术也必须不断完善提高。本文通过对目前煤矿开采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探讨,以期煤矿开采工作更加高效安全地开展。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地位与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国家对煤炭能源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下,我国当前阶段的煤炭资源储备量已经近乎枯竭。煤矿区作为煤矿开采以及运输集中的重要场所,对其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勘察对后续煤矿开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