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蔡冬松  柴艺琳  田志雄 《情报科学》2021,39(12):139-145
【目的/意义】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政策体系支持,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能够为吉林省数字经济政策的制 定与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及路径优化建议。【方法/过程】利用文本挖掘和PMC指数模型,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政策指标 体系,其中,包含9个一级变量和40个二级变量,结合PMC指数与PMC曲面对吉林省数字经济政策文本进行量化 评价与分析。【结果/结论】所选取的九项吉林省数字经济政策样本中,三项为优秀,四项为良好,两项为及格,表明 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相关政策的协同性较高。【创新/局限】本文开创性地确立了 数字经济政策评价指标,并利用量化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数字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减少了政策评估的主观性;后续, 还有待就政策执行效果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艺  朱翠明  王霞 《情报科学》2019,37(5):53-57
【目的/意义】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方法/过程】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了问题形成的原因。【结果/结论】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指导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国斌  车宇彤 《情报科学》2019,37(1):148-155
【目的/意义】在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联系,分析 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构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评 价了全国及主要区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度,并对融合度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结果/ 结论】近五年来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融合度属于中低水平,中部和东北地区处于中度水平,同时中西部地区在 近五年来农业发展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最后,结合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 强区域协作,加大地方农业财政支出,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纽带连接作用以及实现带头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晓钟  张洁 《情报科学》2017,35(10):55-62
【目的/意义】探讨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为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方法/过程】构 建了农业信息化就绪度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实证研究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并采用聚类分 析、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结论】2003-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可以分为起 步、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但是存在区域差异,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普遍较差。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不 断提升,得益于政府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等,而数字鸿沟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 要原因。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提高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工业化与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更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工程。吉林 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制造型企业是省内支柱型产业。想要振兴省内经济,探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问题就十分重要。【方法/过程】本文通过选取省内五个代表性产业,对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状进行了阐述和 SWOT分析,得出了深度融合的总体布局。从深度融合四个层面探讨了五大支柱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并抽象归 纳出了吉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模式,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剖析。【结果/结论】揭示了吉林省工业化与信息 化深度融合模式和融合路径,为吉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顾莉丽 《情报科学》2018,36(7):118-122
【目的/意义】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意 义。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要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探讨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十 分重要。【方法/过程】运用 AHP模型,结合我国粮食主产区区域特点,从四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信息资源配置 效率进行测度,并提出粮食主产区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内部各 省(区)的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发展特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 正相关关系,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是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为新时代商贸流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提升城镇发展质 量。【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基础上,阐述商贸流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及作用机制。基 于此,构建商贸流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并提出保障措施。【结果/结论】商贸流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的信息化平台构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建设智慧城乡,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有利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县 域综合治理能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县域数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文献分 析,系统阐述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必要性、可行性、困境、作用机制及推进方式。【结果/结 论】研究表明: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 式,需要全面推进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促进县域智慧产业发展、深化县域政府云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加 快县域城镇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局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的内在逻辑关系,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但偏向于理论性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在实证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9.
孙承志 《情报科学》2020,38(2):129-134
【目的/意义】新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 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方法/过程】通过构建新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标体 系,以2013-2017 年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新时代信 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推进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 2013-2017 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高水平融合仍有 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新 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联动机制,有助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协同能 力和运行效率。【方法/过程】从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有效 传递的历史机遇,分析基于大数据背景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联动机制与路径选择。【结果/结论】提出完善农业科技 信息传递联动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国斌  王达 《情报科学》2020,38(1):132-139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 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融合度 模型,基于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数据,对全国整体、四大板块地区以及各省市的“两 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度无论是全国层面,四 大板块层面还是各省市层面,均呈现出增加趋势,融合度越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本文在设计信息化与工业性融合体系的前提下,构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评价 指标体系。【方法/过程】对中国31 个省级单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耦合协调度计算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各省耦 合协调度不同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耦合机制。【结果/结论】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系统总体 上处于中低耦合阶段,东部省份及直辖市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西部省则相对较低。,工业化的科技含量与人力 资源要素对信息化程度高度依赖,但经营效率却受信息化程度影响相对较小,居民生活水平和对外贸易对其提升 有重要作用,据此,提出我国两化融合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岩  李霞  郑建明 《情报科学》2018,36(6):50-56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既重效率,更重质量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去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和城镇居民等方面的转型,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本文探索和把握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 的互动规律,为新型城镇信息化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过程】基于认知过程的抽象阶梯理论,遵循“概念构 建——维度分析——要素确定——指标选取”的步骤,分别从环境层面和主体层面,分析影响新型城镇信息化战略 发展的要素和指标。【结果/结论】构建了新型城镇信息化战略要素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标/意义】数据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新型城镇“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强数据治理 问题研究,以提升数据价值、创造数字红利。【方法/过程】分析城镇数据构成及特点,研究当前城镇信息化过程中数 据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数据治理的价值意义。【结果/结论】从组织与个人、技术与能力、策略与流程等维度,提出 了城镇信息化中的数据治理的基本要素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环境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相关业务开展及系 统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了一个数据治理模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对于 推进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以2009-2019 年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灰色预测模型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 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进而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 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 高水平融合仍有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建议,旨在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构建了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丰富了城乡 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内容;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没有展开空间计量分析,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区块链技术与农业科学数据管理在应用场景方面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非常适合在三个应用比 较广泛的场景中进行融合,可以实现农业科学数据价值的增值。【方法/过程】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对现有研究 成果进行文献梳理,构建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模型、农业科学数据溯源模型和农业科学数据隐私计算模型三个场 景模型。【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数据管理的可信性、安全性、高效性,为科研组织和科研工作者提供 农业科学数据服务,为农业科学数据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创新/局限】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科学 数据管理相结合,推动了农业科学数据管理的场景优化。  相似文献   

17.
毛薇  王贤 《情报科学》2019,37(11):116-120
【目的/意义】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必要措施,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在“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乡村治理” “互联网+乡村教育” “互联网+乡村文化” “互联网+乡村医疗”方面上提出未来数字乡村建设模 式。【结果/结论】基于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视角提出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推动农 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陈玲  段尧清  王冰清 《情报科学》2020,38(1):162-168
【目的/意义】构建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开放数据的耦合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实证分析模型间的耦合协调 度,为推动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与政府开放数据进程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基于LDA模型分别提取数字政府 建设与政府开放数据的核心要素,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函数,构建评价体 系的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实证分析评价体系的耦合值和耦合协调值,探讨我国数字政府建设 与政府开放数据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结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开放数据目前都处于发展阶段初期, 且政府开放数据发展水平高于数字政府建设;二者的耦合等级属于中度耦合水平和良性协调耦合,有待政府、公 众、企业等各方协同参与,共同促进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开放数据的良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农业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化需要大数据来驱动。在大数据环境下,要塑 造农业品牌、促使农业产业升级,需要构建农业品牌信息数据集。如何构建农业品牌信息数据集模型,促进农业产 业发展是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什么是农业品牌信息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 业品牌信息数据集的四个构成维度,并利用这四个维度结合农业品牌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品牌用户的信息需求构建 了农业品牌信息数据模型。【结果/结论】通过构建四种信息数据集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大数据环境下农业品牌化的 信息服务问题,有助于培植优秀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耦合机制,为检测预警提供管理建议。【方法/过程】基于 复杂系统理论,探析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耦合机制,建立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并 选取实证案例验证耦合协调度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耦 合协调度与社会影响力呈正相关,可将事件类型分为三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