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代表性小说《唐老亚》以其独特的重新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方式引起广泛关注。在弗洛伊德关于梦境显意和隐意分析理论视阈下,主人公唐老亚的梦境作为隐性表述一方面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回归,另一方面解答唐老亚代表的新一代华裔的文化困惑。赵健秀用梦境来实现自我愿望的满足,颠覆文化霸权主义下的被扭曲的华裔历史;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唐老亚的文化困惑得到解答,勇于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对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进行分析。《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最后的觉醒,反映了华裔美国女性只要能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投身所处的环境,努力融合两种文化,就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女勇士》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承传。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6.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华女阿五》:成长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串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为成长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反映出边缘人物成长的艰辛历程。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华女阿五》亦可归类为成长小说。它反映出唐人街的第二代华裔少女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展现出华裔成长为“模范少数民族代表”的坚强意志、觉醒以及与命运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8.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俞弘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39-141
小说《喜福会》塑造了四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女人。她们挣扎在母亲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建构了双重的、相互矛盾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步找到了自己身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重新塑造了理想化的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research supports the existence of 5 styles of communicating romantic interest in others: traditional, physical, sincere, playful, and polite.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on a large adult sample (N = 5,020) supported the existence of the styles. Styles predictably corresponded with self-monitoring and a 5-factor personality model. Women scored higher on all styles, except the playful style. Predictive validity was demonstrated by correlating styles to courtship initiation behaviors and past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The physical, sincere, and playful styles correlated with more dating success. The physical and sincere styles correlated with rapid relational escalation of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with more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greater physical chemistry.  相似文献   

12.
论述同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汪曾祺的代表作《边城》、《受戒》相同的地方,并从作品展现出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及结尾和作品命运几方面论述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杰西·本特利是安德森代表作《小镇畸人》中最长一个故事《虔诚》中的主人公。该文立足于美国内战后传统田园生活与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主义碰撞的背景,探讨了杰西·本特利在信仰的道路上走过盲目膜拜、越过迷茫和彷徨、感受顿悟并收获虔诚信念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4.
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是美国黑人文学中塑造女性人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试图从对美国梦的追求和主人公追寻自我的成长之旅等方面分析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王晓巍  许玲 《海外英语》2014,(13):186-187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theme of initiation of the hero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This theme is conveyed from four aspects,namely Pip’s shaping of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moral and social maturation.  相似文献   

16.
在成长小说中,青年人不论是从天真走向世故,还是从世故走向成熟,都需要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这种人生的不确定性在罗伯特·潘·沃伦的成长小说《黑莓之冬》中,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对《黑莓之冬》中的天气变化、人物命运和开放性结尾进行分析,得出人生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其不确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8.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以西语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典型的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作品糅合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及女性原型,展现了成长于美国移民社区的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表明她渴望独立和自由,并为追寻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身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The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reported her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ove styl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tudy 1 (N = 108) had subjects rate and rank 14 characteristics of prospective romantic partners. As expected, individual's love style scores wer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people report as desirable in a relational partner. Several of these effects, however, were moderated by sex. Study 2 (N = 173) revealed that scores on love sty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ratings of opening lines and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None of these effects were moderated by sex. Study 3 (N = 137)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ve styles and ratings of secret tests among individuals currently involved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ve sty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ratings of secret tests. These data add to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love styl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la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20.
传统佛教向现代化的转化,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杨文会、太虚、印顺等一批佛教居士、法师们的艰苦努力,富有新时代意义亦即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航标。传统佛教的这一转换原因固然很多,但晚清政府实行的"庙产兴学"的宗教政策,无疑具有直接的反推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的政教关系及其历史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