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应区别加以对待,而不应把文学翻译的标准套用到一切文体的翻译中. 我国的翻译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学倾向性",造成这种现象,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应重视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死译或误译,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形象,阻碍了中华老字号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由此可见,在国际市场的激烈商战中,"中华老字号"外宣资料翻译研究已势在必行、不可或缺了.笔者收集了4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网页外宣资料的英译文本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并总结出中华老字号产品在外宣翻译中存在商标、企业简介、广告语三个方面的翻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Jef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现下的顺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给力"的现象描述出发分析了零翻译现象,并从语言结构顺应,心理世界顺应和意识程度顺应的视角探讨了顺应论和零翻译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一点在对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系统地探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政治文献中的适用性,从而得出,当今,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我们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外来文化、吸收异域语言精粹的渠道,但是,当今"中文西化"的现象已悄然深入影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从本文对翻译教学中的几点总结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语言中,有些句子的结构不符合语法规范,或可以作另一种乃至几种解释,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为"悬垂”结构.这种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在语法意义上的理解困难.本文对某些"悬垂”结构进行剖析,并提出有关研析"悬垂”结构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同声传译的显著特点为"即时性",译者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将接受的信息迅速处理,转化,翻译成目的语.但在同传过程中,译者通常会碰到语言结构复杂,语义丰富的语言形式,这给译者带来很大的翻译困难,其中"的"字短语属于汉语中的特殊语言结构现象,有非常丰富的语义内涵和逻辑关系,对其语义关系分析不清,则会产生诸多的翻译错误.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自"到"译者独自"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相似文献   

10.
姜鑫 《现代语文》2007,(3):14-15
一、引言 适当省略是恰当地运用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避免了因重复而给人带来的冗赘呆板的感觉,又使得短语或句子前后相互衔接,语言流畅,生动活泼.在书面语和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省略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于省略的研究,前人进行了很多,但大都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阐述、指导和分类.本文中提到的这种从"中医医院"省略为"中医院"的省略形式是现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将其进行了分类分析,并指出了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陈静 《考试周刊》2013,(45):84-85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种种词语空缺现象,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译者在面对感情色彩更为复杂的"褒贬同词"现象时,不仅要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如感情色彩、文化内涵等,也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文章简要阐述了前人对"褒贬同词"现象的研究,列举了部分典型及其误译现象,分析了该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如正确把握感情色彩、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15.
"内部人控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中为什么会产生?又如何解决?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本文就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恰如其分地转达给读者,在此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势必产生翻译的不等效现象。本文分析了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现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把形合和意合分别看作是英语和汉语的造句特征,这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利用语言形式表达意义时的区别.从语言的编码层次构成的系统看,英语中不乏有"意合"现象.这种"意合"现象是我们理解和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从英语语法的"意合"角度对大学生翻译作业中的误译实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归纳,以期能够找出正确的理解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凯 《文教资料》2008,(15):41-42
翻译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译者在将原语信息变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以往对翻译过程研究所忽略的.本文认为,正确的翻译过程的水平程序应该是"理解-释义-表达".在这个程序中,存在着两种语言间的迁移现象:原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去规范翻译行为,而是由此追寻译者的思维轨迹,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的评价,进而达到对翻译质量乃至翻译对交际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紧张"现象普遍存在于比赛中的运动员身上.这种现象使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如何摆脱心理"紧张"对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本文作者通过对320名中学生的调查看出,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都存在心理"紧张"的体验,且随着比赛的临近,这种体验加剧.为推动有关内容的理论探讨、研究和科学训练,本文对心理紧张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