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隐藏着静态文化"生——死"二元对立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转换中既包含了人类繁衍生息生命延续之"生、死"转换,也包含了人类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之"生、死"的转换。赣南客家乡村治理结构形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信仰——仪式""权力——文化""礼仪——道德""观念——价值"的动态结构方式,这种动态的文化治理结构功能关系,对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赣南客家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乡土文化资源。同时,乡村民俗体育也因此在长期的动态演变中得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赣南客家民俗摄影与影像文献记录研究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通过摄影手段让深层的地域文化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在其民俗摄影中,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昨天,并帮助我们留住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拓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广度,挖掘民风民俗的深度。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赣南客家民俗影像纪录起到文献价值的作用,对中国客家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对赣南客家宗族的民俗体育进行研究,分析了赣南客家宗族的制度特色,进而对民俗体育、赣南客家宗族民俗体育的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赣南客家宗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是在赣南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发生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要坚持自己民族文化模式的独特性,才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转型传承和发展客家民俗体育不可或缺.当前,客家民俗体育存在生存环境改变、功能转化、意识淡化、传承人老化、传承经费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明确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地位、完善内涵、实现功能转换、培养竞争意识、构建发展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发展模式推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祭祀神明的活动仪式和军事训练,其主流是来自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畲族、瑶族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客家先民具有崇文重教尚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赣南客家人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和民间信仰活动中产生的丰富多样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客家民俗体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部分甚至已经濒临绝境.同时,学校体育教育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本文试图从拯救部分濒危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个案定南瑞狮进校园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客家民俗体育新的成长环境,与学校体育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挖掘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功能,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详细分析了社会治理理论的提出背景,社会治理评价体系,社会协同治理理论框架,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提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能从健身健心、教育、旅游、经济、文化体系及群众交流等方面协同社会治理,为国家最终达到善治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将惯用于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研究加以创新,以赣南3类28种非物质传统民俗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从地点时间、形式主题和文化精神特征出发,识别出发生基因、表象基因和元素基因,并提取形式、文化和意义基因.通过建立详细的识别和提取步骤,对赣南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分类组合,分析其多元性的异同特征和内在联系机理,提取出赣南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的主体基因、共性基因和个性基因.并归纳出以"积极向上的传统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联系机理,为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客家民俗体育的教学特点,对客家民俗体育融入赣南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探析,并提出了只有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健全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客家民俗体育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赣南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与“白马人”相异的诸多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廓清与“白马人”概念相关的一些意义外延,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一些认识问题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板桥杂记》的刊本与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考察了《板桥杂记》的各种刊本与流传过程。分析了《杂记》的流传与时代及社会风尚变迁的关系,说明《杂记》是一部广泛受欢迎的不朽著作。  相似文献   

14.
清《神池县志》所载竹枝词是研究神池民俗的重要史料,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丰富的神池节日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祈福、祭祖、祝福平安的民俗心理和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全国职业院校报关技能大赛今年首次被列入"国赛"赛项。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了对参赛学生的教学、选拔、辅导工作,深刻体会到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我校选手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本文中,笔者将进行一些尝试性总结,期望能应用于今后的进出口报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报关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报关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客家鸡歌以鸡啼起兴,蕴藏丰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鸡歌创作之比兴思维与客家人丧葬祭礼中的鸡俗存在着紧密关联。客家鸡俗信的滥殇,是鸡驱邪纳吉寓意为“通过”、沟通人神之媒介与鸟信仰现实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20.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历来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教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