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影响,我国民间传统礼俗中已经出现了兼有传统吹打乐班与西洋铜管乐队的现象。历史悠久的传统是否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被打破,传统乐班的地位是否渐被取代,传统礼俗文化是否会由此改变?在对客家地区三个兼有中西乐班的礼俗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中发现,传统吹打乐班依然是礼俗的主角,铜管乐队仅作为仪式配角。铜管乐队的加入没有改变传统乐班的主体地位,却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礼俗仪节,为传统礼俗锦上添花。作为礼俗中新兴元素——铜管乐队的加入体现的是中国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包容与吸纳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历久弥新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的丧葬礼俗古老而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白裤瑶的丧俗及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5.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利于政治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更富有文化底蕴。一、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样式而言的。在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样式中,如思想意识、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制度、习俗、建筑等,都渗透、深藏、诠释着  相似文献   

7.
在北方小麦种植区域,至今流传着一种麦子丰收以后,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者娘家人看望出嫁的姑娘的礼仪习俗,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被称为“走麦罢”。结合田野调查和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走麦罢”习俗,源于早期祭祀土地丰产的巫术仪式,后来发展为具有多重礼俗功能的礼仪活动。伴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地位的转变,此习俗也逐渐呈现出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8.
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口耳相授下,起到了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既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文化功能表现为:娱情功能、教化功能、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玮玮 《文教资料》2009,(19):74-75
中国的礼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朝鲜半岛的民俗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衣食住行及生活礼仪文化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的礼俗文化对朝鲜半岛民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在引进中国文化的同时非常注意选择和吸收.中国的礼俗文化在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了发展、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朝鲜半岛固有历史文化的栽培下,最终成为朝鲜半岛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正是中国的礼俗文化对朝鲜半岛民俗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礼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对我国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相互交往有重要影响。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礼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大抵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承传。其中有些礼俗,其来源已难详考,例如建筑业的奠基礼和制造业的献身俗,就是难考的礼俗之一。在语言中,“奠基”和“献身”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颇高的语词,这透露出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说它难考,是由于古文献中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八音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台湾地区的客家八音一方面保留了大陆祖地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随台湾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风俗习惯不同呈现出特有的地域特征。在演出方式、乐队编制、传承方式、曲目保存及创作、南北风格差异、社区扶持与推广等方面均展现出在创造中继承,在吸收中融合的旺盛生命力。台湾客家八音的生存经验,对民间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诞生礼俗是人生的开端礼俗,在人生诸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婴儿祝福、为产妇驱邪而约定俗成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云南省楚雄市树苴彝族的诞生礼俗作为其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彝族子孙后代的文化习得与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求子、孕产、庆贺哺育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树苴彝族独特的诞生礼俗,以期吸取诞生礼俗之精华,弃其糟粕,使彝族优良的诞生礼俗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推动彝族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是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崇尚礼仪的优秀历史文明传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银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常常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5):21-26
华人自宋代下西洋,散居南海诸国港口各地,有文献可考者,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尤以闽南人居多。唐宋至明清时期南海交通贸易兴盛,福建沿海的舟子海商顺季风下南洋至马来西亚垦拓。随之而至的“月子”习俗作为闽南族群的乡族记忆,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生命礼俗的重要元素。福建闽南族群的饮食习俗、行为礼俗和习俗禁忌在当地传承与嬗变,彰显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塑造身份认同、促进与其他族群交流与融合、彰显闽南家族社会血缘伦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鬼神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仪道德关系密切,它的形成是与宗教崇拜、原始信仰分不开的,是在浓厚的礼俗化氛围下通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鬼神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俗文化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一大批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问世,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最终必须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质指向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而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实质则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次是对中华文化内在理念与价值体系的肯定,是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要求。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实然路径既包括主体自觉的教育强化,又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0.
选择平和县为切入点,通过当地各种传达心意的传统红包礼俗文化现象,来对闽南文化习俗进行探讨,由此引申出该文化对闽南地区乃至闽台两岸礼俗文化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