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融媒体等多种新闻媒体形式的日益繁盛,传统民生新闻热线与新闻都市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面对5G时代的到来,如何进行都市媒体民生热线的新时期转型成为媒体改革的重点.民生是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新闻媒体是民众的耳目,想民众之所想,报道民众关心的问题,因此,做好民生热线转型是新闻媒体转型的挑战.如何转型?转型之后如何兼顾传统热线与新媒体融合?这些都是当下都市新闻媒体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文章从传统都市新闻民生新闻热线媒体转型现状出发,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为都市新闻民生新闻热线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是现代社会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冲击着传统新闻的模式。融媒体作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具有共同特征的媒体,可从多方面整合这类媒体,形成优势互补,构建出媒体的全新形态,使其仍保持资源宣传、通融等特点。本文先对民生新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探究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民生新闻的良好发展,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的出现不但极大地推动了媒体行业的进步,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本文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及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据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有4.6亿,毫无疑问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社交、沟通、发表观点、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各大网站的微博、各类社交网站、论坛、腾讯QZONE蔚然成风,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属于自己的声音,所有这些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观民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生新闻如何突出重围,重拾阵地、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是,现在各媒体的民生新闻已经陷入一种危机——严重的克隆现象。由于各媒体的选材基本雷同,而且小民生化趋势加重,观众已经产生视觉疲劳,也对民生新闻逐渐失去兴趣。那么,在未来的民生新闻发展中,如何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如何使民生新闻重新焕发生机?本文依次对民生新闻的含义、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调整民生新闻以适应当前形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市场对广播民生新闻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存在许多发展困难,本文就如何开展广播民生的自我定位和运行监督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民生新闻专注于对普通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新闻,成为地方媒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民生新闻现状民生新闻将触角对准城市和农村的百姓生活,以打造"本土化"好看、好听的新闻为追求,在激烈繁杂的媒体竞争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即使是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不例外。对此,本文就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节目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短视频化传播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强化互联网意识,发挥短视频制作优势,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纸媒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获得重大提升,与之相对应的如何加强对于民生诉求的关注与反应,为社会大众与党委政府建立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现今的工作重点.为了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民生诉求,纸媒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变革.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纸媒民生新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纸媒民生新闻为了能够有效摆脱这一桎梏,就需要加强改革优化,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才能在融媒体时代下充分发挥纸媒民生新闻的功能.本文将对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纸媒民生新闻品质进行梳理解析.  相似文献   

10.
孟坚 《视听纵横》2010,(2):48-50
什么是人文精神?在新闻的后民生时代,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本文试从几例新闻报道探索地方媒体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和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工作开展方式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点,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造成严重冲击。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的自媒体时代,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方式需要创新发展,选择性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当前自媒体时代的表现特征,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和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总结归纳出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公信力带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文从民生新闻为何突然"变热",本色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立身之本,强化监督是民生新闻的实力风向标三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新闻变热的成因,阐释了做本色新闻、走平民路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作斗争,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舆论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璐 《新闻传播》2010,(1):131-131
新闻学界一般把2002年江苏《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作为国内电视民生新闻时代的起源,自2002年至今八年的时间里,随着国内媒体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新闻从一个栏目新宠变成如今褒贬不一,为此许多业内的人士将民生新闻纳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高杨 《记者摇篮》2012,(7):43-44
民生新闻,向来是都市各类媒体的新闻主战场。随着这两年微博的兴起,都市民生新闻无疑迎来了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去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到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通过微博征集民意,微博在反映民众呼声、表达民众诉求、揭露民生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效力越来越大。在微博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该如何自守与创新?一、微博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电视民生新闻的主体是老百姓,因此,民生新闻是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融媒体时代广受人们所喜爱的一档新闻节目,其在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同时,实现了正确理念的有效引导。民生新闻记者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民生新闻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传播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其具有播报频率多、互动性强的特点,这也对民生新闻记者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基于融媒体对民生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当前民生新闻记者工作中的不足,并指出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记者所需素质的培养策略。期望能提升民生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继而实现民生新闻与融媒体的高效融合,促进民生新闻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在电视媒体转型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面临重重困难,如观念问题、资源问题、渠道问题、习惯问题等等,如何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突破重围,确保民生新闻栏目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是各电视台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蒋露 《新闻世界》2012,(11):70-72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公民新闻时代的画卷正在展开。如何界定“微新闻”的概念,如何正确地引导微新闻的发展,如何发扬传统媒体的新闻优势,成为传统新闻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结合具体的数据统计,重点分析官方媒体“微新闻”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口探讨传统媒体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就是关系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新近发生的新闻。民生新闻报道和记录的都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比较贴近老百姓的大事小情。通过记者的记录、挖掘和梳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态度和温度,往往能取得比较高的关注度。一段时间以内,民生新闻成为各家媒体的当家花旦。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民生新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力,记者必须讲好故事,用心讲故事才能让民生新闻更好看,做到贴近受众、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19.
曾抒羽 《东南传播》2020,(5):112-113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证主流媒体影响力、传播力,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亟待转型,打造自身融合传播品牌。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帮帮团》对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优化,打造互联网短视频品牌"帮视频"和民生内容直播平台"帮帮团V直播"。本文以《帮帮团》的融媒体实践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建构个性化的移动直播平台和网络视频品牌。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对于媒体行业而言,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新兴通讯技术的出现,无疑会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在当前的媒体行业之中,各种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给传统的媒体平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随之带来的就是融媒体这一新概念。新闻采编工作,是媒体行业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需要进行新闻采编,在融媒体时代之中,如何进行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从而让新闻采编工作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当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对融媒体时代行业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阐述,并且对如何进行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也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新闻采编工作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