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献之苦练书法基本功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二人均以书法闻名,被称为东晋“二王”。王献之很小的时候,看见父亲的字写得好,受大家的推崇,很羡慕,便也跟着父亲学写字。学了几年,他的字已写得很不错了,常常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称赞,于是他洋洋自得起来。有一...  相似文献   

2.
字写得很好看,一个个端端正正的。真不愧是专门练过书法的。 “写得真好!”大家一致真心地夸奖。 许志高这一下开心了,笑得胖胖的脸蛋上现出了两个酒窝。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古诗、律诗、绝句都写得很好,形象生动而意味深长,人们称他“诗中有画”。王维的艺术修养很高,除了诗文,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方面,他擅长草书和隶书,可惜传下来的太少了。在音乐方面,他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掌管音乐的“大乐丞”。唐  相似文献   

4.
苑黎黎练习书法很多年了,她的一手颜体字写得超漂亮.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少年书法大赛上,苑黎黎获得了初中组金奖.当她美滋滋地把获奖证书和奖杯带到班上,在同学面前显摆的时候,原想收获掌声与祝福的她竟大失所望.想象中的场面不但没有发生,同桌的严婷婷还酸酸地说:“呵,真把自己当大书法家啦?请问苑大家,您的字多少钱一平尺呀?”  相似文献   

5.
正多年来我对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情有独钟,发乎本心,热爱至深。学习书法自然是不可能从草书开始的,首先要夯实基本功。我是从隶书学起的,通过系统的学习后便上升到篆书,此外,我在楷书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有一个观点:"就草书写草书,是写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于其它四体的元素来支撑草书的书写。"所以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我把草书的体系慢慢地进行了梳理,让它能够形成以技法为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论著浩如烟海.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论文竟然是以竭力抨击书法(草书)为目的而流传于世的,这便是赵壹的《非草书》.赵壹,宇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东汉辞赋家.《非草书》一文大约写于汉灵帝定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以前.赵壹写作此文的目的非常明确;“余慎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很显然,赵壹针对当时人们热衷草书(这里的草书,是指草书这种书体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产物—一章草.下同),孜孜以求的现实状况,惧怕人们学习草书“背经而趋俗”,不能“弘道兴世”,因而对之进行非难、抨击.在赵壹看来,草书“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治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与他心目中的仓颌、史籀之古文宇对比,深感草书不具备人道(儒道)之特点:草书“非圣人之业也”,与他所崇尚的“圣人”是无缘的.“草书之人,盖使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一句话,草书“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意思是说,提倡草书对巩固政权没有什么好处,废除草书对治理国家也并没有什么损害.在赵壹看来,“草书之人”不过是一些“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们虱,不暇见天”的效颦者.由此可见.《非草书  相似文献   

7.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离上课还有二三分钟,老师走上讲台,问学生当地有什么名胜古迹,随后请小朋友选择一个景点,用湿巾把名称写在小黑板上,向大家介绍。上课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刚才写在黑板上的字,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亲眼目睹了用湿巾写的字由清晰逐渐淡去,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全过程,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相似文献   

9.
书法的诞生     
臧旭辉 《早期教育》2007,(2):30-32,F0003
人开始站起来走路时,就想要记住自己做过的事情,人们用兽毛绑在兽骨上、竹条上。先是画事情,后来又发明了象形文字和黑墨让记住的事情一直能看到、流传下去。大家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就叫做了“书法”。是不是书写的“方法”呢?古代的时候,书法就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地。现在  相似文献   

10.
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画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部把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今天,将有更多的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爱好书法者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教师于此,理当参与更多的学习,更多于斯之传道授业。然,“教者必以正”,《孟子》这里的“正”,即:教育者在教会别人的时候,要有正道正理,也即要求教师应该写正字,写规范汉字,其中包括书写规范的硬笔标准草书。故有此论题。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5,(11)
柳公权小时候很爱学书法,十岁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有一天,柳公权写了一幅对联挂在大街上,十分得意。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  相似文献   

13.
大家听说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吗?在南宁市红星小学就有这么一位小“花木兰”——韦倩。年仅12岁,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她,却已是一位“武林高手”。在2002年全区少年儿童武术套路锦标赛上,  相似文献   

14.
礼物     
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我想送给老师一件礼物,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送什么好呢?想来想去,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苦练书法,毛笔字写得大有长进,还获得过书法比赛的第一名,就决定写一个“园丁教诲难忘”的条幅送给老师留念。  相似文献   

15.
板书,曾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板书有时竟可以成为一把“杀手锏”,杀得你片甲不留。因为,板书就是在黑板上写粉笔字,而写粉笔字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一绝对马虎不得!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节语文课,上得挺不错的,但是,鬼使神差,黑板上竟然写出一个别字,或者有一个字的笔画顺序不对,或者字写得凌乱、不漂亮,于是,“满盘皆输”,一节好课被否定了。理由很简单,似乎也很充分:基本功太差;连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6.
快六月,本来天就够热的,《小雪花》(小学趣味英语)编辑部里更是热火朝天———大家正在整理参加“联想杯”小学英语作文大赛的稿子呢。“这篇不错,我看够一等奖的标准了。”“啧啧,真不简单,小学生能写出这么编辑部里的好的文章,我看还是我手里的这篇得一等奖吧。”大家正争论不休,“啪”,一声巨响,震得Jan的眼镜差点掉下来,众编辑愕然。却见Helen捶胸顿足,一副悔恨莫加的样子。众人惊呼:“你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良久,Helen才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开口说道:“这个参赛的小朋友,稿子写得很有新意,可是竟然忘记写名…  相似文献   

17.
批语     
有个学生作业写得马虎,老 师看后,气得批了3个字“大马 虎”,把“太”字少写了一点。学生 家长看完批语后,毫不客气地在 批语旁写道:“大马虎带小马虎。”批语@陈天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08,(9):16-17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小学生书法节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讲话时运用了一个成语:“惨不忍睹”。这是他看了有些字后的真实感受。尤其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字的书写者竟然是受过20年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个成语也震撼了全场,引起广泛的共鸣,因为人们见到的写得“惨不忍睹”的字,实在不少了。  相似文献   

19.
7月13日下午,爸爸带我到市工人文化宫观看(牛子文书法作品展),这是一个由省市书协为欢庆香港回归祖国而主办的书法展览。一进展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令人目不暇接的书法作品,有楷书、行书、草书,还有隶书,呈现出或工整、或秀丽、或苍劲有力、或深洒奔放的风格。珠呈巩列,使我一下子就陶醉于其中。爸爸一边解说,一边领我从近处细细地观赏牛老爷爷精湛的书法艺术,体味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你看那“水”字,真像一涨弯弯曲曲的溪水在静静地流淌;还有那“龙”字,写得更是妙极了,那威武高昂的“龙头”,弯曲的“龙身”,和那正在…  相似文献   

20.
曹晓丽 《作文》2023,(Z2):70-74
<正>“以小见大”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文章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事物上,能够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情感更能打动人。大家熟悉的名家萧红在“以小见大”上就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