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清末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与改革措施的实施 从压抑私人资本主义到奖励实业、扶植工商,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政策转轨的一个重要趋势。商部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地位在清朝中央行政体制中仅次于外务部而居第二,可见清政府对振兴工商实业之重视。出任商部尚书的载振系庆亲王长子,曾历赴欧美和日本考察工商业,是振兴工商的积极推动者。商部左侍郎陈壁热心实业与教育,右侍郎伍廷芳深谙法律,  相似文献   

2.
曹一宁 《兰台世界》2012,(12):67-68
1902年元月,清政府成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市性商会。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作为管理全国工商实业的最高权力机构。随后,各地的商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商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工商事务的中央机构,是1903年清政府面对列强瓜分、财政疲乏,妄图以发展商务解决财政困难,挽危栏于不倒的新举措.商部的设立成为清末官制改革的先声,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开始步入近代化,也显现了政府"统一商权"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1903年由清政府在中央首创的管理全国商务事宜的商部,仅运行三年即被改组。商部的被改组既暴露出清政府为挽救时局的张皇举措,全局规划缺失;也隐现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实力角逐与权力制衡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末商务史料(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清政府为振兴商务,特设商部衙门,职掌农、工、商、路、矿一切事宜。至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实行官制改革,将工部并入商部,改名农工商部,原工部所掌事宜亦自归入办理。现从馆藏方略馆全宗档案中,选出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间,该部奏准办理各类公司、局、厂、学堂、商会诸方面的史料,分别依年分,按农、工、路、矿、商五大类予以刊布,供研究清末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6.
苏全有 《历史档案》2008,(4):114-11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其中中央政府体制方面是成立了11个部,这些部多是由旧部改设的,如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工部并人商部改称农工商部,等等,新设的部只有一个,就是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1月6日)成立的邮传部.  相似文献   

7.
保险业监管是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经济行政部门的设立而出现的.晚清政府于1903年设立商部之后,中国开始设立专门的经济行政部门.此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政部门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五) 张元济于1905年对清政府商部所拟的版权律、出版条例草案提出了意见书。这份草稿的依据来自日本明治二十六年(1894)的出版法和明治三十二年(1900)著作权法。 1905年这一年中,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吴樾在北京车站投弹,不幸以身殉职;清政府设立学部;清政府军机处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等书刊;列宁发表《旅顺口的陷落》一文,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提出了旨在富国养民的“物质救国”主张,其核心内容包括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强大国家军备防务等.《物质救国论》中富国养民思想彰显康有为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博采众长的开放姿态,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不仅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认知更加具体化,而且对当今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1年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涉及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法制改革等多个领域。此期新式体育在新军的广泛推广,是我国近代体育史和军事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本文认为,清末新式体育在新军中的推广,在促进我国体育观念的革新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推进中国军队近代化发展进程等方面具有发人深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是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联合会联合编辑的。保存于天津市档案馆的“天津商会全宗”,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止于1950年,总数为13817卷,居全国同类档案之首。记录了天津商会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现在出版的这部书,系从天津商会在清最后十年形成的4千余卷的档案中精选1710件约1896千字,共分十一个专题:1.商会组织状况,2.缓解金融危机,3.振兴商务,4.兴办实业,5.呈请减免捐税,6.维护华商权益,7.组织粮食平粜,8.赞助社会公益,9.  相似文献   

12.
光绪末年,清政府把振兴实业作为推行新政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各省垣及通商大埠均设立商务总会。清廷为了联合海外华人共同振兴商业,兴办实业,特委派前寓居美国广东商人徐锐出洋考察南洋各埠之商务。现从馆藏农工商部全宗档案中选辑的这组史料,反映徐锐在海外各埠考察,并联络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及华侨中的巨商大贾,共同筹办振兴商务大公司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华侨史及中国商会史有一定参考作用,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3.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后的东三省,日、俄两国竞相蚕食,形势危急,亟待整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末,清政府委派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出关考察.载振等详加考查吉林、奉天、黑龙江,并将考查详情上奏清廷,内容涉及当时东三省的对外交涉、民情、教育、实业、军事、警政等诸方面,现予刊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29年6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影响久远,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内地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博览会。1928年9月,浙江省政府为奖励实业,振兴文化.接受了建设厅的提议,决定筹办西湖博览会。  相似文献   

16.
提起在政坛和金融界叱咤风云的孔祥熙,但凡知道"四大家族"的人都耳熟能详.自称是孔子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字庸之,号子渊,1880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太谷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  相似文献   

17.
清末海外华商设立商会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统治者把商政作为振兴实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商部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颁布奏准商会章程,在内地省垣及各通商埠地普设商务总会及分会。同时,清廷以“开通商情,固结团体,振兴实业”为宗旨,于光绪三十一年冬,委派商务大臣张振勋、商部郎中时宝璋到外洋考察商务,并剀切劝谕海外华商联合创办商会。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又特简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出洋考察,大力倡导组织商会。是时散居南洋及日本、美国等各商埠的华商,援照内地商会办理成案,结合当地华商情形,陆续成立商会,并很快得到清廷核准。这些商会在维护侨商自身利益,振兴商务方面曾起到积极作用。 现从馆藏外务部及会议政务处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档案刊布,可供研究中国商会史及华侨史参稽。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封闭,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而后中国并没有能够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却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工商业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直未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为此而忧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由于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从而使中国的工商业获得了较为迅速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各地工商界行业性的报纸也相继诞生。1918年在南昌创刊的《工商报》是工商行业的早期报…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是河东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畦归商种"改革后,河东盐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进一步发展。但是,清政府为了全面管控河东盐业,严格实行定额税制、盐引制、引岸制,这些制度是清前期河东盐业未能向资本主义质变的主要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初新政在新疆的推行,新疆城市从传统步入近代,表现在城市管理、司法体制的初创,近代工商实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推广和交通通讯网络的建立等方面,标志着新疆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