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科苑》2013,(24):13-15
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进行互成像实验,“两器”顺利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玉兔”与“嫦娥”顺利完成互拍 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12月15日晚11时40分许,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革新》2014,(1):6-9
2013年12月14日晚,远赴太空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虹湾着陆区着陆,“中国访客”让沉寂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登月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嫦娥二号”正在征程.作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成果也不断涌现。各种专利十余项,正在申请的有近60项。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9,(3):15-15
据报道,月球最高峰的高度是984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近1000米!这是中国科学家根据“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测量得出的结果。在“嫦娥一号”得出这一结论之前,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000米的结论。14年来,人类的认识一直停留于此,而“嫦娥一号”打破了人类14年来的肤浅认识。根据“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得出目前最高精度的月球地形模型,首次测量出最精确的月球最高和最低点。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比地球更圆。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众》2009,(1):19-19
说到最清楚的月球影像图,还要归功于“嫦娥一号”呢。根据“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为清晰、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相似文献   

6.
“嫦娥一号”离家的黄道吉日究竟是怎样确定的? “嫦娥一号”为什么不直接飞向月球,而是恋恋不舍地围绕地球转几圈呢? 它的最后结局是以自杀来结束的吗? ……  相似文献   

7.
姜健 《百科知识》2007,(11X):46-47
最近,随着“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神话又重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嫦娥真有其人吗?嫦娥奔月真有其事吗?  相似文献   

8.
玉杰 《知识窗》2007,(12):52-53
在“嫦娥一号”离开地球到达月球的整个过程中,一共有10次重要的飞行控制事件.它们分别为1次远地点变轨、3次近地点变轨、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经过这10次关键的飞行控制,“嫦娥一号”才能最终从地球飞向月球,在今后的一年时间里,为中国人直接了解月球发挥作用。“嫦娥一号”整个奔月过程历时共15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8-18
日前.在第二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国家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首席专家.被称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作了《探索太空,服务人类》的精彩报告,在让人们领略太空的奥秘和未来我国深空探测蓝图的同时.也领略了“嫦娥飞天”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10.
金科 《金秋科苑》2010,(22):87-88
2010年10月27日19时30分左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嫦娥二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对月球虹湾区开展高分辨率成像,这是“嫦娥二号”第一次在15公里高度处对位于月球正面的虹湾地区进行拍摄。  相似文献   

11.
主讲标题: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 专家精彩语录: 我们甚至还提供给澳门、香港、台湾的大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不管谁做出成果来,都是中国人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前,“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已经在网上公开发布,提供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  相似文献   

12.
漫漫太空信步,寂寞“嫦娥”舒广袖。这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在中国人民中间的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今天这一神话已成为现实,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位美国宇航员——萨娜·路西娅。她创下了妇女一次太空飞行188天的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在太空滞留时间最长的活着的“嫦娥”。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返回地球,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此次“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最雄心勃勃的航天飞行,也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它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使命--将月球原生态土壤带回地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I0001-I0001
[导读]面对“嫦娥三号”任务,航天六院坚持“从源头抓起,全过程受控,零缺陷管理,确保一次成功”的质量方针,不放过在数百次试车、百余次飞行试验中曾出现的细微问题,进行全面反复的梳理,以严苛的工作态度,深挖细究,以国际一流的水准和高度,确保高质量、高可靠完成嫦娥三号飞行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减速、下落、撞击……“嫦娥1号”卫星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1.50°的预定撞击点上。在撞击过程中,“嫦娥1号”携带的CCD相机最后实时地传回清晰的撞击过程图像。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相似文献   

16.
《百科知识》2007,(11S):I0001-I0004
北京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进行多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千米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相似文献   

17.
记者昨天(9月12日)从国家航天局网站获悉,嫦娥三号昨天凌晨从首都机场出发飞抵西昌发射场。这是我国首个承担“落月”任务的月球探测器,也将是首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航天器。据相关方面消息,嫦娥三号预计12月初发射。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创新》2007,(12):26-27
以嫦娥一号卫星11月7日准确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成功”。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2-I0013
在遥远的太空,嫦娥二号又向地球传来了好消息。1月5日23时46分,成功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突破1000万公里。这是中国航天飞控史上最远的“太空长征”,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飞行控制能力得到新的跃升。  相似文献   

20.
伊群 《今日科苑》2006,(6):29-30
前些时媒体报道,我国的探月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各项关键技术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将在 2007年升空探月。报道说,“嫦娥一号”探测飞船将绕月飞行8-9天,完成几大科学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及月壤厚度; 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及分布特点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