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吹气断铁丝     
我所教的班里,有几个同学酷爱课外实验,我便指导他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其中一个叫“吹气断铁丝”。 1、材料 一只橡胶热水袋和一只橡皮塞子,一截玻璃管或其他细管,一根橡皮管,一段约 10cm的细钢筋,一个小方凳,一块厚木板(书本大小),一段细铁丝。 2、步骤 ①在橡皮塞中插入一截玻璃管,玻璃管上再接一根橡皮管,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塞入热水袋的口中。 ②把细钢筋的一端砸扁并磨成小铲状,另一端钉入木板的中部。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个案例: 例1如图1所示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来工作的.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70页“自制温度计”内容的设计安排,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1 器材透明锥形玻璃瓶(或广口瓶、塑料瓶)一个,彩色小气球两个,橡皮塞一个,细玻璃管三根.2 制作方法先在选好的橡皮塞上打好三个通孔(孔径略小于细玻璃管),然后将三根玻璃管穿入,并在其中两根玻璃管的一端系紧气球.不系气球玻璃管两端开口,系气球的两根玻璃管,一根b管,其一端开口,另一根a管,其一端用橡皮膜(或塑料纸)封闭,如图1所示.3 实验与观察在锥形玻璃瓶中装满水,把装好玻璃管的塞子紧塞在瓶口(彩色小球浸在水中),当锥形瓶开口端向上  相似文献   

5.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6.
a .制作。①取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一根(上面有长度刻度 ) ,橡皮塞一只。②用蜡烛制作一个比玻璃管直径稍小一些的圆球 (小球越圆 ,实验精确度越高 )。③在玻璃管外端每隔 1 0cm绕橡皮筋一根 (管子平放时 ,橡皮筋还能对玻璃管起保护作用 )。④准备电子节拍器一台。b .使用。①玻璃管装满水 ,放入蜡小球 ,塞上橡皮塞。②开启节拍器 ,玻璃管竖直放置 ,小球由下而上 ,每过一段距离 ,节拍器的发声次数基本相同 ,即演示了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管子倒过来 ,又能演示此实验。c.原理。①球体在流体中运动时 ,所受到的粘滞阻力为 :Fr=-…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物理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介绍了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可以找一根坏了的日光灯管,保留一端不动,将另一端细心敲开(注意毒气),然后把管的内壁洗净,就成了一根透明的粗玻璃管。把一个一分的人民币和一片鸡毛放进管内,再把单通管玻璃阀的一端插进橡皮塞内,另一端套上橡皮管与抽气机相连,再把橡皮塞塞进管内,四周用凡士林封闭完好,这样就可以进行演示了。  相似文献   

8.
匀速直线运动是初二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现介绍一个简易的演示实验,供同行教学参考. 用一根直径10毫米左右的透明塑料管或玻璃管,长在1米从上,用加热的方法将管的一端封闭,在管内装满着色的水(菜油更好),再用橡皮塞塞住管口,注意  相似文献   

9.
<正> 拿2个带橡皮塞的标本瓶、4段细玻璃管。在第一个标本瓶的橡皮塞上按玻璃管直径的大小打一个孔,将一段玻璃管插入孔中。标本瓶里盛满水,内放一条小鲫鱼,将橡皮塞塞好,装置如图甲。在第二个标本瓶的橡皮塞上按玻璃管直径的大小打2个孔,分别插入2段玻璃管,并在一玻璃管下端接通一段气肠皮,另一端接通一个装入适量沙粒的气球(气肠皮与气球接头处的中间插进一段玻璃管导气),玻璃管的上端用气肠皮接通注射器,标本瓶  相似文献   

10.
橡皮塞的打孔,现行教科书上均介绍用手动打孔器。用手动打孔器打孔非常吃力,特别是要在一个大号塞上打孔更是如此。如果我们采用手持式小功率电钻,钻头采用电动木工钻花(大小号一套,价格七—八元),则可方便行事。 2.从橡皮塞中拔出玻璃管、温度计等 做完化学实验,我们有时忘了及时拔出玻璃管、温度计等。下次再用时又需将玻璃管、温  相似文献   

11.
自制储气瓶     
一.材料侧面带有开口的大瓶一个、单孔橡皮塞二个、玻璃管若干段、乳胶管若干段、长柱形气球一个、夹子二个、小气筒一个(可由家用小喷雾器改造)=·制作方法(图1)1.将一段玻璃管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软化后,使其玻璃管口外卷,冷却,将气球套上,用线扎牢,与预备好的单孔橡皮塞连接好,再将玻璃管的另一端安一乳胶管,最后将此装置汽球悬在瓶中)安在瓶的上口.2.再取一段玻璃管,一端与橡皮塞连接,另一端与乳胶管相连,乳胶管另一端再连接一段玻璃管,将这一装置安在瓶的侧面开口上.3.用夹子夹住侧面开口处连接的乳胶管,在…  相似文献   

12.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由于演示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却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增开碳还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则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以下两个实验,可根据实验条件,任选其一)。实验一a.实验装置。取1根直径约1.5cm,长约40cm的硬质玻璃管,两端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一端连接贮氧装置(导气管带有活塞),另一端连接尖嘴玻璃管,在硬质玻璃管的中部放置干燥的木炭粉,约占25cm,在另一端塞满细铜丝,约5cm宽。(见图1)b.…  相似文献   

13.
一、改进的原因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63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是用水与酒精混合来证明微粒间有空隙,该实验设计是取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用胶头滴管往玻璃管内分别滴加水和酒精并注满,然后用拇指堵住管口来回颠倒数次,观察液面的变化。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存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初二<物理>课本第133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喝汽水时,常利用细蜡纸管把汽水吸到嘴里[图11-40(a)].如果把玻璃管通过塞得很紧的橡皮塞插入盛水的瓶子里,用嘴含着玻璃管的一端再吸[图11-40(b)],还能将水吸上来吗?  相似文献   

15.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师《生物学》1993年版)教学中,我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骤做完实验,完成课堂教学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氧的装置”(71页)做了一点改进,课后指导学生做了一些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现将实验的改进装置、教学及体会叙述如下:如图,甲、乙两玻璃瓶内分别装有等量金鱼藻(或其他水生植物),并装满清水,再把安有“U”形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入瓶口,瓶口处用凡士林密封,防止漏水透气,然后把甲、已瓶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温度计的甲、已烧杯内,烧杯内可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一、肠衣实验 1.取一段长7厘米左右的肠衣,放入蒸馏水中泡一会儿,使其充分润湿。 2.取一个比肠衣口径稍小的带孔橡皮塞,在塞孔内插入一根长约20cm、内径约0.5cm的玻璃管,使玻璃管在橡皮塞的下端露出约1cm。 3.把肠衣的一端用棉线扎紧,从另一端小心地注入蒸馏水,使蒸馏水灌满整个肠衣。把肠衣开口的一端套在上述橡皮塞的中部,并用棉线把肠衣捆紧在塞子上。  相似文献   

17.
趣味水实验     
实验一摇奇妙的喷泉芳芳拿来了一个带有橡胶塞的广口瓶,两根长短不同的细玻璃管,并端来一盆水和一个空盆。其中较短的玻璃管的一端有喷嘴(如图1所示),要求好朋友圆圆用这些器具自制一个小喷泉。  相似文献   

18.
a 制作过程。①将一细玻璃管的一端插入一个小气球口中 ,并用细线把气球口在玻璃管上扎紧。②把约 15g砂子掺入约 5 0g橡皮泥中混合均匀 ,捏成一个“橡皮团”。③用“橡皮团”包紧扎好的气球 ,捏成直径约 4cm的球形。④将另一个稍大些的气球口用剪刀剪大些后 ,把捏好的“橡皮球”塞入其中 ,再用细线把这个气球口在玻璃管上扎紧 ,此时要使外面的气球膜不出来明显的皱纹。b 演示过程。①将制好的“橡皮球”捏成不同的形状 ,再捏成球形 ,使学生明确它的内部是实心的。②用一橡胶管把玻璃管的开口和一个两用气筒的打气口相连。③将“橡皮…  相似文献   

19.
仪器 :2 50mL广口瓶一只 ,外径约 3cm、一端拉细 ,总长约 9cm玻璃管一支 (可自制 ) ,双孔橡皮塞 ,导管。装置 :往广口瓶中加入 10 0mL左右吸收尾气的液体 ,塞好带长短玻管的双孔橡皮塞 ,调整长玻璃管高度 ,使下口插入液面以下、约溶液高度 12 即可。(如右图 )  原理 :与倒扣漏斗防倒吸原理一致。优点 :(1)该装置具有一定通用性 ,如Cl2 、H2 S、HCl、NH3等能溶于水或易溶于水的气体 ,其尾气均可用此装置吸收。   (2 )比用漏斗防倒吸的装置容易装配。注意 :(1)广口瓶中所装溶液要适量 ,玻璃管下口插入溶液不要超过溶液高…  相似文献   

20.
1 用易拉罐制“喷泉” 第一册《一、愉快的自然课》,《教参》建议演示一两个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与爱好,并介绍了用烧瓶做“喷泉”的有趣实验。因学校无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等仪器材料,无法实验,我利用废易拉罐、细塑料管(也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