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斗蟋蟀     
新中国成立前在我的家乡——江南的一座小城,我们几乎家家玩蟋蟀。家家床下都藏了好多盆.谁要乱动了.跟谁拼命.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与同桌比赛:看谁找的勾股数多.为了赢得比赛,我们都拿出了计算器.可是,即使有计算器,我们都无法快速地得到勾股数.  相似文献   

3.
爱的拼图     
下雨天。是谁总是悄悄将伞往我们的身边倾斜?出门前,是谁总是给我们温暖的嘱咐?天冷时.是谁不时给我们盖上严严实实的被子?起床时.是谁总给我们做好热腾腾的早饭?是她,这位最可亲可敬的人——妈妈。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起说:“妈妈,您辛苦了!”  相似文献   

4.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作文的教与学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作文难教、学生难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教者一般都会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基本功差、阅读量少、生活阅历不丰富造成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自问:到底是谁控制了学生的阅读量?是谁掐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是谁给学生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都明白:兴趣比书本更重要,能力实践比说教更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还记得上小学第一次作文课的情景。老师一句一句地把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抄到黑板上.整整抄满了一黑板;然后让我们读,让我们记,到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把黑板上的文章东擦掉几旬西擦掉几句,只剩下一个“架子”:最后要我们把黑板上的作文写到自己的本子上.并补上老师擦掉的句子,看谁写得快.看谁补得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到下课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很有成就感。  相似文献   

6.
马培中 《今日教育》2007,(7S):34-35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开展.无论是随堂课、公开课。还是优质竞赛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仔细观察目前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发现有三种缺陷:一是多数讨论仅仅停昭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在4—6人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教师一喊停.学生马上停下来.站起来发言.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谈话中突然来了一个停顿——我们常常有这种不愉快的一刹那,就是当我们坐着。带着固定的微笑,苦心搜索一些话来填满不合式的沉默。不过停顿了一会儿——“可是假设.”我带了可怕的好奇心暗自思忖.“假设我们中谁都找不到一句话来说.而我们已经继续沉默地坐下来了呢?”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概率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抽签和摸奖中的概率问题.在日常生活或体育比赛中有时需通过抽签来决定某些问题,但往往要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谁先抽.很多经验告诉我们,谁先抽都一样,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那么,我们的经验是否可靠呢?我们用概率论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设袋中有10个阄儿,其中9个白阄,1个就是有物之阄.现在从袋中无数回  相似文献   

9.
《时代数学学习》2006,(7):96-101
从童年时起,似乎就有一种基本的欲望,要把人排名次.当两个队长挑选他们的队员时,每个孩子都从运动场上讨厌的列队知道他或她的价值.这种排名的特性继续到成年(虽然男人通常看来比女人更关心些).我们喜欢知道谁最第一,谁是最末,谁进步了,谁退步了.排名能意味着对现实的总括性的简化,这看来并不重要.而把一个名字放在名单的顶端,却是富有诱惑力和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0.
一直到毕业.我们也摘不清楚蓝街真正的名字。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都叫它“蓝街”.或者“李牟的街”。  相似文献   

11.
恐怖周末     
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十足的胆小鬼,周末爸爸拿出一家之主的大丈夫气概,说:我们全家都来锻炼胆量,看谁的胆子大。谁输了,谁就包揽一个星期的家务。一听这话,我和妈妈都暗暗较足了劲。  相似文献   

12.
西洋棋大战     
向建宇 《红领巾》2010,(5):40-41
星期六晚上.我们全家吃完饭,我把西洋棋拿了出来。爸爸看见了.明白了我的意思,说:“我们俩‘杀’一盘。”我不甘示弱地说:“谁怕谁.来吧!”  相似文献   

13.
计魏 《八小时以外》2010,(7):112-113
回头看,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转折,似乎都成了每一次成长的标注点。然而每一次的蜕变,都难免让人心生留恋。是的,有谁不想挽留那些开得正美的花朵呢?有谁不想让青春永驻?可时间不曾停歇.一切生命都在一刻不停地向终点奔跑,我们都在不停的追逐中体味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很想知道,曾经的王子与公主,曾经的幼稚与勇气,曾经的纯真与坚定,此刻正在与谁交战,又在同谁和解呢?也许,  相似文献   

14.
10月8日 晴 昨天.我们度过国庆假期,又离开了温馨的家,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两周的独立生活。 晚上,熄了灯,大家都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做好了进入梦乡的准备。“呜呜呜——呜呜呜呜呜——”我们被一阵哽咽声惊醒.“怎么了?是谁?”舍友们都关切地问。谢丙瑶,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想家,想爸妈.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电脑》2006,(10):14-14
飙,飙,飙,谁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忍受着饥饿.担惊受怕地一路狂奔.到了教室门口.老班已经面带微笑地等待你去办公室“喝咖啡”了。昨夜的奋战不能成为迟到的理由.一脸的可怜也换不来老班的同情……但飙过之后.便会发现那些惊险的经历都已变成笑谈.都成了能让我们会心微笑的回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智趣丝语     
《青少年日记》2012,(3):19-19
我们谁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都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都会有疏忽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如果尽力了,就昂首向前.把一切的不如意抛在身后,爱你的人自然会与你随行,不离不弃,生活原本就是那么无常,我们享受的是过程,我们重视的是因果。不论是谁,都可能身陷逆境,包容别人,等于包容自己。  相似文献   

17.
1.妈妈和爸爸吵架了。2.都是因为那张可恶的试卷。3.吃晚饭时,好端端的一家人谁都不理谁。4.晚上,倩倩可睡不着。5.第二天早晨,妈妈连早饭也不准备了。6.爸爸手忙脚乱地做早饭,倩倩赶紧帮忙。187.中午,倩倩又给妈妈打电话。8.父女关系和母女关系都融洽了,可妈妈还是不理爸爸。9.第三天,妈妈发现一张纸条。10.爸爸也在台历上看见一行字。11.爸爸和妈妈莫名其妙地相互对视了一下。12.他们从对方的眼神中明白了什么,他们又一起把目光转向了倩倩。我们是一家人@靳爽 @钧升  相似文献   

18.
窍门     
现在住旅馆可真难哪,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空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相似文献   

19.
敖淑梅 《师道》2005,(10):40-40
每次考试后。老师们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内容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们咋就没记住呢?”这时,学生或沉默或低语:“是觉得讲过了,就是没多大印象。”于是.我们常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玩的时候比谁都聪明,学的时候比谁都愚笨:  相似文献   

20.
把冬天焐暖     
厉勇 《小读者》2011,(1):15-15
寒流袭击.温度陡然下降.让我们猝不及防。寒冷不仅包裹了我们的身体.还直抵我们的内心。天冷了.谁都想被温暖着.可是温暖何处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