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面向21世纪,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有了新的变化,《造林学》到《森林培育学》教材的转变正是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林业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这种转变的深层含意,转换观念,搞好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边城》与《长河》是沈从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将二的艺术手法和作的创作主旨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从《边城》到《长河》实际上呈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的趋势.而社会政治现实的压力与作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成长为新文学作家,是诸多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新青年》编辑的约稿对鲁迅成为新文学作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向鲁迅约稿,使得期刊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制导下,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继承了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便体现了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便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新青年》正是在这种期刊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才向“名不见经传”的潜在作者鲁迅约稿。这种新的期刊生产方式,既改写了潜在作者鲁迅的人生轨迹,又改变了《新青年》在文化发展历史上的边缘地位,同时也促成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对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认同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柳毅传》是唐传奇的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柳毅传书》则是元杂剧名家尚仲贤所作,在后世也享誉盛名,本文试从这两部作品着手,比较同一母题下的两篇名作在情节上的传承与发展,并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话本往往是对本事的再创造。从唐传奇《张老》到话本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叙事方法与主题有了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与作者、受众、作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大体折射出了从唐代小说到宋元以后话本小说的嬗变轨道。  相似文献   

6.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同样反映封建大家庭的命运,《憩园》与《激流三部曲》存在着许多联系。浪子形象的塑造,不仅表明了这种联系,而且显承出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现象的更深层的思考。浪子形象的变化,带来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嘉丽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丽妹妹》和第二部作品《珍妮姑娘》主题相似,但两者在当时遭受的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德莱塞在两部小说创作中发生的变化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变化有其特定的原因,并可以说明德莱塞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上都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9.
吴万钟 《天中学刊》1998,13(6):38-44
对《诗经》诗篇中借自然他物抒发作者情怀的诗篇,《毛传》标了兴,并对其中一些诗作了兴义的注解。郑《笺》对此在很多地方附加兴义的解释。《传》和《笺》的这种解释往往把兴象的意义与人事联系起来。这种兴句解释的思维模式可以在先秦人们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思考中找出其思维模式和内容的渊源,也可以看出战国末汉初形成和发展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因素,和自然变异与统治者的失政互相联系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彭妍 《文教资料》2020,(4):12-14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作为两本重要的目录书,实现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转变,其中《汉志》"诗赋略"到《隋志》"集部"的变化:单设楚辞类,设别集和总集。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提高《楚辞》的文学地位,注重文学的个人创作,扩大了"文"的概念,这些变化促使文学向着独立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而《城市表情》则发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依然关注着城市改造这一主题,而且这种关注愈发热切。但两部作品中所讲述的城市改造,无论从所涉及的程度,还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态度都有所转变。与《裤裆巷风流记》相比较,《城市表情》所涉及的城市改造部分从次要上升到主要,叙述角度从市民转向市长,态度从“挽留”转变为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13.
张云孟 《教师》2011,(20):127-128
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训”文体的内容从《尚书》确立时起,至《度训》《命训》《常训》成书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度训》《命训》《常训》是政治思想家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统治者提供施政治民之策的需要而作,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度训》《命训》《常训》中蕴含丰富的“中”思想,其中为政者治国安民时所坚持的适度原则,则深刻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因而,研究《度训》《命训》《常训》“训”的内容,以及体现儒家政治伦理的“中”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7.
比兴在先秦两汉经历了从《诗》之用到《诗》之法表现手法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是双线并行,主线突出的。这种变化带来了诗学思想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审视村上文学的转变,既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进行对比,又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历程。文章以人称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人称的灵活切换对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围绕村上文学青春叙事转变、自我救赎转变、世界观转变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9.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后世所作《巫山高》是汉乐府《巫山高》的赋题之作,这种赋题之作在诗歌主题、诗歌形式、诗歌主旨以及表现技巧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在诗歌意象方面也逐渐与前代作品不同。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的历代乐府诗《巫山高》体现出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