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媒体观以及媒介伦理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都市报记者目前主要持有“中立型”媒体观,即认为报纸的首要社会角色是传递社会公共信息,他们认为首要遵守的伦理规范为客观和公正.但是在对自身和内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记者都认为,都市报记者群体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0,(13):47-49
主持人的话:最近,媒体报道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在录制一期“反映娱乐记者工作经历和生活现状”的节目时,因内容设置过于追求娱乐效果让娱乐记者反感的事情。平心而论,娱乐记者是记者里面做新闻最辛苦的群体之一,做一些普通新闻,就会被评价说没爆点,报纸杂志不好卖;做些劲爆的,又会引来各方的批评,说挖人隐私等等。我们的这些同行兄弟.他们在工作中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他们是怎样评价自己这个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公开承认自己患有忧郁症,一起起记者被打事件的发生……人们开始关注起记者的生存环境及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对新闻记者心理压力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影响到普遍大众的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压力比普遍大众更多、更大。  相似文献   

4.
正做文化领域的记者跟长期跟踪其他领域的记者一样,要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懂得这个行业中不易为外行人了解的困难,知道这个行业练就本事的绝技,详知这个行业公认的标准,体味这个行业的艰辛和乐趣,能够欣赏这个行业中人津津乐道的成就,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半个专家。戏曲界有一个特殊群体叫票友,他们不但爱戏,而且还懂戏,有的高级票友还会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同时也会有梨园弟子正式拜入其门下。我们做记者  相似文献   

5.
赵畅 《青年记者》2017,(26):38-39
在体育圈,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样被粉丝关注,他们是传递体育信息、进行赛事预测的重要群体,他们是体育界的“二级明星”——体育记者.在微博时代,体育记者有自己的粉丝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育记者的粉丝群与体育记者所喜爱的球员的粉丝群有高度的重合度,但又不尽然.体育记者的粉丝群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职业性的信息传递中介会吸引粉丝?下面,笔者以“中国网球记者第一人”张奔斗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方面估算,截至目前,全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近600万人,而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仅有75万人,2006年首次将网络编辑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时,这个群体才300万人左右。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他们躲在后台为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快速成长添砖加瓦。对网络编辑人员队伍状况、从业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大摸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栏目是中国新闻中的一个特殊品类,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也是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记者特殊作风的研究分析,试图探寻一条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精神、优秀舆论监督记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21):1-8
本研究探讨了以微博为例的互联网使用对记者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假设,考察了295名记者通过微博链接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对记者之间的强弱联系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个体网层面来看,记者在职业群体微博链接网络中的强联系大多为紧密型社会资本,而弱联系大多为跨越型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网络规模资本和中间位置资本后,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对记者在职业群体中建立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10.
在记者群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工种--娱乐记者,他们"追星逐月",在群星闪耀间游刃有余.他们所报道的新闻无关民生,只关"风月",但不可否认,他们也付出了与其他记者同样的艰辛,他们所提供的精神食粮同样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他们自己背负包裹,他们自己徒步前行,他们自己亲近自然,他们自己已经历风险,他们自己叫自己“驴”。 中国的“驴人”群体正在迅速增加,通过像北大山鹰似的行动,这个群体为中国人增加一种叫做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郝金华 《今传媒》2020,(2):75-77
媒介环境的变革不仅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那些曾经依赖于传统媒体这个工作平台的新闻从业者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部分记者开始在媒体机构任职的同时寻求职业外的第二份工作,产生了职业身份上的分裂。通过对该群体的访谈发现,兼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传统媒体经济效益下滑而带来的收入压力,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而进行蓄力,以避免自己在未来被淘汰的命运,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认同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与张力。  相似文献   

13.
吴希娟 《今传媒》2014,(5):167-168
民国是我国近代一个特殊的阶段,政军环境恰如五代时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民国报人就在这个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精彩。对民国时期的报人群体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以一部分民国报人为样本,分析他们的生平和办报历程,进而探讨这一群体产生的大背景、社会地位、生存状态、文化年龄层次、性别情况等一系列总体特征,以及这群报人的角色分类、办报理念和对中国新闻事业乃至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6):31-3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和身份的嬗变推动了他们以报刊为阵地来表达救亡、革命和自由的诉求,促使了三次办报高潮的发生。这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新闻事业的近现代化、记者职业身份的形成、记者职业场域的建构融合在一起。记者职业化是一个结构性的过程,在它形成的每个阶段,记者通过对自身话语体系与群体的职业边界的塑造来建构职业化的路径,因此职业话语与场域成为职业化的两个驱动力。本文以记者职业化启蒙、初显、形成为出发点,以报业从业人员转型到职业记者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和职业场域为分析视角,剖析每个阶段对记者群体身份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刚刚经由媒体推荐、群众投票、专家点评出炉的8位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让人们感受到这一群体的力量。他们用手中的笔、用声音和画面警醒地守望和记录着世界的角角落落,追踪甚至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8位记者是中国50多万名新闻记者的代表。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他们不仅让人们足不出户即能遍知天下大事小情,还以对新闻事业的神圣使命感,让亿万人为记者这个职业而感动。在每天的大街上,在行色匆忙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名字叫"记者"。和别人不同,当普通人关注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关注着普通人,不断地提醒人们注意和捍卫知情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这些人们自己都经常忽视的生存权利。因为有了这样的记者,人们生活的环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作为这个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独,应该通过作家手中的笔传达给社会,传达给更多的人,因为他们不应该是被繁华和进步所遗忘和被遮蔽的群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部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穿过忧伤的花季》的出现,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份量。  相似文献   

17.
2009年记者节前后,听到不少这个行当里的人与事,切身体会到在“记录时代”的使命背后,记者这个群体的光荣与不易。  相似文献   

18.
新京报7月10日"在异乡的北京人"专栏占用两个版面,饱含深情地报道了在玉树援建的北京人,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这篇报道是该报记者随市记协采访团在玉树"走基层"时采访的。记者在玉树期间,与援建干部职工同吃同住,与他们促膝谈心至深夜,挖掘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我们认为,"在异乡的北京人"栏目,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纪实性文章,通过报道在异乡的北京人这个群体,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的优秀的品质,不失为宣传北京精神的一个非常好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闻界通过其驻外记者将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精明强干的美国记者几乎无孔不人,无处不在。可是,谁能想象得出,美国新闻界下一代的驻外记者将由外国人来充当呢?外国新闻记者与美国同行来争夺这个美国人梦寐以求的“饭碗”,这一点美国新闻界不应大惊小怪,应该想到,他们也会遇到像美国的汽车制造商、电视组装厂所面临的外来竞争。作为竞争者,那些来自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记者最令人畏惧。他们能用两、三种文字写稿,他们对  相似文献   

20.
11月8日,又逢记者节.记者,社会中一个看似特殊却又平常的群体.他们为什么要有自己的节日?社会对记者有什么要求?他们又当如何要求自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翟惠生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