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情人     
灵焚 《大中专文苑》2014,(11):15-15
“情人”这一意象,是一般意义上传统情感的平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灵焚敢于以此为题创作他早期散文诗名篇《情人》,在近三十年后我重读此章作品,竟别有感触。首先是“瓷人”、“老人”和“我”脸上的“老人斑”,这些意象集体出现,成为“情人”走远的原因。灵焚果真想谈他的一段情感?如果他此章作品仅仅是叙述一般情感,我不会受到震撼。上世纪八十年代,散文诗写作依旧没有摆脱颂歌体的经验主义,流行的写作方式多是就目标事物的外形真实展开再加上写作者自己的主观关联抒情,似乎就是一篇完形的散文诗作品。灵焚此章的目标事物只是借“情人”说事,他擅长或者前卫般觉醒的以内在向外叙说的独到写作方式无疑是孤独的。环境的“老人斑”和诸多经验及传统的“瓷人”象征着一种顽固的力量,他的“老人斑”过早出现足以证明他的态度的彷徨。文字气息里泊有一般青年人遭遇窒息力量时的悲伤,但他在结语时选择让“影子完成对太阳的一千次突围”。如果你不改变态度,“情人”会佯怒而去,如果你想重新站在她身旁,你必须敢于突围传统及经验。散文诗百年发展史中的“突围”意识也许正是从这章《情人》开始。  相似文献   

2.
欲望的悲剧     
范永梅 《学语文》2011,(3):64-65
这段时间,重新阅读了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我用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回味和研究这些名著,感到又是一重山水一重天。下面我围绕“欲望”这一中心词重新解读这两部作品。一、欲望——重新解读作品典型形象这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女性:艾玛及查泰来夫人即康妮。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人性,异化了男女两性关系,体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为后人在人物结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王淦生近日.参观了一次大型的中学生手抄报展览。参展作品从内容、设计到誊抄、装帧均堪称一流,令人赏心悦目。然据知情人背后透露,入围作品中居然有半数以上乃教师代为设计、撰稿,更有甚者,干脆全盘“师化”,连誊抄、美工亦由教师“包干”了。...  相似文献   

5.
在上到“感知诗意”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你能否从诗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看到一幅画面?”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一个女子站在阳台盼她的梦中情人归来。”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扭身去看他,目光中有惊异,然后再用审视的目光看我,与此同时,还有人在下面小声说:“怎么就一定是盼她的梦中情人,而不是父亲或其他亲人呢?”同学们的表情让那个同学低下了头,我忙说:“说啊,继续说啊。”  相似文献   

6.
我重读俆怀中同志写的《无情的情人》时,还被剧作者新颖的构思、作品动人的情节、细腻的真实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感动。当它在1959年11月份的《电影创作》上刊登后,曾获得不少读者的喜爱,并写出了推崇的文章。但不久这部剧作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被认为是“一部宣扬人性论的作品”,从那以后,再没有那个导演敢将这部电影创作搬上银幕。(最近获悉,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将《无情的情人》拍片)。《无情的情人》是写和平解放西藏期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7日星期二 星期二,是我浪漫的一天,是我有生以来罕见的浪漫一天。今天是和我的“情人”度过的浪漫的一天。因为,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男人只要一提浪漫就应该是和情人放浪形骸。  相似文献   

8.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石家麟近年来,一股“劳伦斯热”在我国悄然兴起,D·H·劳伦斯的作品相继出版,就连在西方曾引起激烈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堂而皇之地摆在各类书店的书架上,十分醒目。这说明:时代前进了。同时也说明,世界文...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自己的小说反映和评判了现代中国、尤其是工业化、商品化后的“都市婚恋”问题。其作品的价值指向在于让人们认识到两性互爱应当成为两性结合的基础。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女人”由被世俗眼光分离出来的“情人”“妻子”角色重新回归.使男人成为真正的丈夫,女人成为真正的妻子。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创作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简单套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概括这部作品是不恰当的。它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现实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11.
钢琴美女廖隽嘉(Elise)这次飞到上海发行她的首张个人专辑,一直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她带着我们一起度过了她的“琴”人节。记者很八卦地关心她:“现在有没有男朋友呢?情人节打算怎么过?”廖美女很爽快地回答:“有啊!是钢琴啦,钢琴就是我的情人,我天天和我的‘情人’在一起,所以我天天都快乐地过着琴人节!”  相似文献   

12.
陈德从 《考试周刊》2012,(39):23-23
古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融情人景,以境会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巾品诗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情境,与文中人物一起体验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境教学,教师导人是关键,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无法深人。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3.
小说简介《往南方岁月去》是“布老虎青春文学”的主打书,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故事,主人公是“我”与“忡忡”,两个到南方念书又离开南方的女孩,她们的友情和爱情经历了很大的起伏与变化。周嘉宁说,对于她此前的小说,她总是有一种羞愧之情。言下之意,她很满意自己的这部作品,“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从此真的开始写作了”。周嘉宁,1982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专业研究生在读。她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里走出来的“80后”写手,2001年出版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陶城里的武士四四》,2…  相似文献   

14.
我和妻子都是教师。一天,我十分认真地对妻子说;“我有“情人”了。妻子愣了半天,好久才问:“她是谁?”我很神密地说:“就是她——《陕西教育》”。我们都会意地笑了。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世界》2014,(21):108-111
由沈恩京和朱元共同主演的,翻拍自日剧《交响情人梦》的《明日如歌》可以说是这一季新剧中颇受大家关注的一部。在最近公开的一系列剧照中,两人也展现了不言而喻的默契配合,大大增加了观众们对该剧的期待值。说起出演新剧《明日如歌》的契机,沈恩京表示:“我本来就很喜欢原作,而且我觉得这个角色本身就非常有魅力,是包含某种魅力的女性角色,所以让我对出演这部剧产生了兴趣。”日版《交响情人梦》的女主角上野树里也大赞沈恩京的演技“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是一个令观众产生共鸣的演员。”  相似文献   

17.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出版的<情人>和1991年出版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都描写了同一段情感故事中的同一个情人.但是,在三部作品中,情人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种族身份.文章试图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其形象变化不定背后的"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世界》2012,(17):13-13
重要的人 郭采洁的全新专辐《给他》,不仅收录了很多情歌,还有不少和现实生活贴近的主题。郭采洁说:“专辑中收录的陈小霞老师写的《单曲循环》最让我感动,是她说,在情人怀里放松很懒惰,才能在现实生活里继续奔波。那个情人可以是你生命中、你心里任何一个重要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碌。”  相似文献   

20.
我弟弟叫李超,今年5岁,你们可别看他小小年纪,他可是人小鬼大,一肚子花花肠子,经历了好几次“恋爱”.有好几个“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