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隐士与隐逸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隐士、隐逸现象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有的学者关注隐士的类型划分,有的学者研究隐士的人格心态,有的学者探讨隐士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有的学者考辨隐士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他们所圈定的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隐士,其身份的合法性在哪里?本研究就是从追问隐士的身份合法性开始,运用知识考古学和诠释学两种社会学理论视角,考察隐士身份的确立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就是通过一种人物类型的研究,揭示一种有持久影响力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隐士是隐逸行为的实践者,是隐逸文化的主体,承载了隐逸文化的主要内涵。理清了"隐士"名称的种种迷障,便可把握住隐逸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本文主要考察了隐士的二十三种名称和两种别名的来历,并论及十个既可称呼隐士又含有对隐士分类性质的名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隐居地选择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唐代庐山隐士数量在隐逸诸山中排名下降的原因,结合庐山隐士的隐逸动机、隐居时的诗文创作和隐居结果考察唐代隐逸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王绩诗文创作中隐士形象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表达三仕三隐时候辞官归隐的决心;二是书写宁静幽美、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三是借历代隐士自然闲适、高标独立的风范,表达隐居之志;四是纵情酣饮,歌颂酒德;五是比喻志同道合的友人;六是体现世俗与隐逸的矛盾。他借由古代隐士典故表达个人隐逸思想,而形成这种隐逸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其疏放不羁、适情适性的性格因素、三仕三隐的仕途经历和随性自适、保真守全的思想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张杰 《现代语文》2007,(6):19-20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是贫还是富?一般来说,中国魏晋以后的隐士,也大多数不像早期的隐士那样“岩居穴处”,或巢居与木,或因饥饿死于首阳。其中大多数是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才具备了成为隐士的资格。苏轼一生最为钦羡归隐因此,也多次去相田买田,为隐居作准备。其他的诸如王维的隐逸终南,王安石的隐居半山,也多是如此。所以,鲁迅说:  相似文献   

8.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王迎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63-65,113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一时。隐逸精神及其隐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发展与转变:隐逸精神由东汉末年的避祸之隐转向了正始时的现实抗争之隐、西晋时的世俗生活点缀之隐及东晋时的心灵精神脱俗之隐。隐逸方式也由纯粹的山林之隐转向了融通仕隐的“朝隐”,之后走向了山水自然之隐。魏晋隐逸精神及其方式,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10-112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盛行,仅此时期正史隐逸传中的隐士就有一百多位,再加上不在隐逸传但具隐逸行为的士人就更多了。他们的隐逸行为推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隐逸风尚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其中政治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与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对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的隐逸在中国隐逸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隐士们的不应征辟也成为这一时期隐逸的一个重要特征。隐士们或是淡泊名利,或是待机而仕,甚至是为沽名钓誉而选择不应征辟,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对于隐士自身还是其家庭,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东汉隐士的不应征辟是隐士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隐士与统治者之间的一场博弈,对后世隐逸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也是隐逸文化主要的承载者和践行者,集中体现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符号化的隐士,被人们当作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拒绝参与现世社会政治活动,超越世俗名利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隐士的美化,更是一种很大的误解。通过考察"二十六史"隐士传记载的三百多名隐士,则会发现这样一些基本事实:家庭背景对隐士相当重要,做隐士需要家族强有力的支持;隐士和政治密切相连,大多数隐士离不开政治;隐士队伍驳杂不纯,主体上应归入统治阶级范畴,小部分属于庶民。借助"二十六史"隐士传,就能消除笼罩在隐士身上的神秘面纱,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这一另类群体。  相似文献   

18.
道教在唐代极盛,唐代隐士常与道教发生各种联系。本文就道教与隐逸的关系,探讨初盛唐隐士心态和隐逸现象的新变。进而透析当时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20.
有唐一代,隐逸风尚十分盛行.众多隐逸之士中,动机多有不同,而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的隐逸途径,终南捷径与唐代统治者对隐士的优遇不无关系.此外,科举制的发展也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走终南捷径的士子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颇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